连日来,关于周立波和关栋天的“负面新闻”连篇累牍。这样的沸沸扬扬绝非两位当事人的本愿。“名人无隐私”,信矣。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况人乎。舞台上的伙伴,生意上的合作者,乃至好朋友亲兄弟,出现矛盾是常态。然而周立波同关栋天之间的裂缝,非但不被“司空见惯”,而且还要被放到放大镜下,怎不令人暗暗叫苦。其实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到底是关栋天管得太宽,还是周立波“忘恩负义”,诸如此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媒体能够完全讲清楚。
这场新闻风暴的始作俑者是一位青年记者,我既佩服她的新闻敏感性,又对后来某些报纸或网站幸灾乐祸、胡乱猜测的做法,不敢苟同。名人也是人,岂能没有缺点错误?名人龃龉,兄弟阋墙,干卿底事?即使他们之间存在商业纠纷,也未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何必去横加指责,穷追猛打?
在对当事人表示同情之时,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捧杀”和“骂杀”的精辟论述。记得周立波刚走红时,新闻界大力报道的背后,就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认真挖掘其文化意义,并且敲一下警钟:周立波还能够走多远?另一种则是恶捧加上“窥私”,似乎只要周立波三个字上了版面就是胜利。当时在那股被炒热的“红流”中,我很为周立波着急,担心他被“捧杀”。好在周立波还比较清醒,基本上是靠真本事吃饭。然而今天所担心的则是另一个侧面。
记得迈克尔·杰克逊生前长期被指控娈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杰克逊不得不私了,赔偿2330万美元了事,同时在协议书里坚决否认自己犯有任何罪行。杰克逊逝世后,那娈童案的主角站出来,承认是父亲为了摆脱贫困而逼迫自己撒谎。后来这孩子的父亲在寓所饮弹自尽,才为杰克逊洗刷了罪名。杰克逊生前备受舆论界的无端伤害,待到他一死,整个舆论翻了过来,媒体改口为一片赞扬。这是名人同记者博弈中的前车之鉴。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诫媒体同仁: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风断不可长。
诚然,舆论监督概莫能外。名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应该自律。你的隐私既然不愿意媒体来炒作,那就必须让自己无懈可击,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防微杜渐。演戏育人,演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欲正人先正己,这个道理无需多讲。对于媒体来说,舆论监督是为了正确引导,而不能着眼并止步于爆料再爆料,迎合低级趣味。至于添油加醋,人为“搞大”的做法,就更为等而下之了,非但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原则,还把自己降格为旧社会的小报。当然,多数媒体还是与人为善的,我同意对周立波采取一个积极引导和扶植的态度。
周立波毕竟人才难得,单说他对于文艺的市场化所起的作用吧,此事政府倡导多年而难以推进,而在此刻周立波自己冒了出来,提供了一个“文艺私企”的成功案例,各方面都爱护有加,也是上海文化生态愈加宽容的真亮点。小荷才露尖尖角,媒体上去扶植一把,帮其扶正祛邪,抵御风雨,功莫大焉。我们的媒体要想办得“有腔调”,就必须有大局观。今天,引导读者、引导周立波,就是爱护自己的媒体、爱护周立波。质言之:对周立波既不能“捧杀”也不能“骂杀”,莫教他在无聊的口水里“被淹没”。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