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在山西省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煤矿诈钱。(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7版)
笔者还记得,2008年,山西洪洞县霍宝干煤矿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不向上报告,闻风而来的真假记者纷纷前去领取“封口费”。最终,《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揭开了某些媒体的丑陋一幕。
这一新闻还历历在目,而现在,山西忻州却大量涌现“假记者”,甚至出现了“记者村”。这不仅让人愤怒,更令人震惊。以“记者”之名利用煤矿诈钱,这不仅是对真记者的一种栽赃,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抹黑,更可怕的是,公众可能会对记者职业产生一些负面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追问:为何“当记者”会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是谁给“记者村”的存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可以说,假记者屡屡得手的背后,暴露了一些煤矿生产企业的问题。一些企业主遇到记者光临,不论真假,宁可花钱封口,把“盖子”捂住,为假记者的横行提供了活动空间。如果没有无证煤矿的泛滥和一些煤矿生产企业存在问题,就没有假记者的生存基础。所以,在打击“假记者”的同时,不要忘了治理假记者们生存的土壤。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