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留守儿童”是怎样“炼”成的?

2010年03月19日 07:59   来源:大河网   

  寒假虽早已结束,但记者在北京的城乡接合部发现,拥有2万名孩子的30所以上的民工子弟学校,都在北京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而开展的拆迁行动中相继消失或搬迁,其中有半数孩子来自河南,由于当地公办学校不接纳他们,目前仍有数目惊人的孩子没有开学。一所被拆掉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杨汝久曾对该校360名孩子做过跟踪调查,40%被迫离开父母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另有30%的孩子失学在家。(见3月18日、19日本报报道)

  “留守儿童”现象早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人为地扭曲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纽带,造成彼此之间心理上的隔阂,而孩子们的人格、性情等也会因从小跟着老人长大而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老人因种种原因对孩子关照不周,又有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留守儿童”是怎样“炼”成的呢?上述报道给了我们心酸的答案。

  城市拆迁也许并不能完全避免,但这种拆迁必须以成千上万打工者子女沦为“留守儿童”作代价吗?北京公办学校的上级有什么法律和情理依据将无辜的孩子们拒之门外?为何不在解决好他们入学问题后再拆迁?难道城市拆迁的速度比几万名孩子的未来更重要?政府的这种做法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农村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城里人没有两样,没有哪个外来打工者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让孩子接受城市孩子才能享受的教育,不让孩子在眼界、知识、素质等方面和城市的孩子们相差太远,以便将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命运,可是,他们的梦想在巨大的推土机面前化为乌有!如果我们能站在农民工的位置上好好想想,就能感受到他们心里隐藏着多大的委屈:他们干着城市人不屑去干的脏、累、险但工资很低的工作,城市人却对他们居住的地面潮湿的帐篷视而不见,城市笑纳他们缴税、交费,却不给予他们任何社会福利保障,并看着他们献出青春、壮年、才智和健康之后悄悄回老家自己解决养老问题而心安理得。但是,当农民工因自己无力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而期望当地政府施以援手时,这唯一的小小要求却换来了冷冰冰的推土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太冷酷、太不公道!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必须在所有学生都被妥善安置后学校才能被拆除;北京市绝不让一个孩子因拆迁而失学,公办学校不得无故拒收被拆迁学校的学生。”希望他的承诺尽早变成现实,所有的孩子在等待着。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