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天取经只一人

2010年03月08日 07:22   来源:武汉晚报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年预计会让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去美国、日本、欧盟做短期学习。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减负、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等方面,去发达国家好好去学学经验。(3月7日《京华时报》)

    校长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然而,我总觉得“万人出国”是一厢情愿和想当然的做法,这些年,我们的官员出国考察的何止上万人次?据说连“南斯拉夫的奶牛都认识中国官员了”,不过是借考察学习之名,行旅游之实。南非华人翻译协会会长谢雪莉说:“目前来南非访问的中国公务团太多太滥。我认为多数是来南非游山玩水的。”

    前几年,官员一窝蜂去韩国考察“新农村建设”,据中韩双方的长远协议,是要吸引35万公务员赴韩接受培训。我当时就“如鲠在喉”,新农村建设固然需要学习,但学习的基地一定要在韩国吗?我国的学者梁漱溟、费孝通等人,都曾经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有过理论阐述,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笔“本土财富”啊。校长学习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人去,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一起观摩。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

    上万校长出国考察,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这笔费用可以解决多少教育问题?当年大唐要去西域取经,也只是玄奘一人,并没有让全国的和尚都去取经吧?我们应该更看重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出国学习”这种形式。顶多,加几个悟空悟能悟净,打打那些“潜规则”的妖怪去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