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沈阳再上春晚不再“娘娘腔”

2010年02月09日 07:44   来源:新华网   李北陵

  春节前夕,传出内幕消息:小沈阳终于登上了春晚末班车——在升级版《捐助》中,顶替“大长脸”于洋任主演。(2月8日新华网)

  此前,媒体纷纷报道分析小沈阳与今年的春晚无缘。然而,出人意料,临近春节,小沈阳突然“起死回生”。这自然成了媒体炒作的娱乐题材。有的说,这意味着“抛弃小沈阳的春晚会很寂寞”;有的说,这表明“小沈阳在去年央视春晚表演的《不差钱》难以从人们心中抹去”;更有人说,“小沈阳上春晚其实是观众人心所向”。

  小沈阳上春晚真的是“人心所向”吗?我看这话说得言过其实了。

  诚然,快节奏的时代都需要“搞笑艺术”,然而“搞笑艺术”不是“恶搞”。在小沈阳的表演中,油腔滑调的贫嘴,损人取乐的刻薄,演员间的人身攻击,肉麻当有趣的低俗笑话,“苏格兰裙子”和憋着嗓子说话的“娘娘腔”,用近乎赖皮的方式向观众索要掌声,如此喜剧元素,迎合的不过是低级趣味,谈何“人心所向”?

  没上春晚的小沈阳,不过是个在沈阳较有名气的二人转演员。自打去年上了春晚,同一个小沈阳一下子就摇身而成全民瞩目的娱乐明星。这与其说是小沈阳的能耐,不如说是媒体的魔法。小沈阳有今天,靠的不全是艺技,而是央视的宣传效应。

  今年,春晚本想抛弃小沈阳的“低俗”,但正像有人分析的那样,赵本山“看透了春晚的心思”,认定“打压小沈阳就等于打压二人转,而打压二人转就是瞧不起赵本山”,于是来了“楞劲”,略施妙计,借口新版《捐助》需要,硬让小沈阳在最后时刻挤进了春晚。

  显然,小沈阳上不上春晚与“人心”无关。若硬要说什么“人心”,倒是期望小沈阳真能像他自己对记者介绍的那样,把观众的喜欢当成自己的艺术追求,来个“颠覆性改变”,“不再娘娘腔了”。

  审美地反映人民精神世界,艺术地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用优秀作品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应当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愿虎年春晚,小沈阳用新的面貌带给亿万观众快乐和惊喜。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