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小心成为影坛余秋雨

2010年02月02日 09:51   来源:南方日报   潮白

  孔子因为《孔子》成了大热新闻。消息说,胡玫的电影《孔子》公映之前,因为《阿凡达》的突然下线,激发了网友的抵触情绪,掀起拒看《孔子》的浪潮。一部电影而已,怎么就激起网友亦即观众的如此反感?这是值得电影方深思的,尤其要深思观众所以“迁怒”,如果一定要这样理解的话。

  究竟是否因为《孔子》“驾到”而令《阿凡达》“让道”,这里不去理会。实际上就我们那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整体而言,形象不佳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先前的“戏说”就罢了,人家原本就是要借助历史的符号(人物、事件)玩一下历史。不过后来那些号称“正说”的,也很难让舆论恭维。现在这个《孔子》,本人因为不肯去看而庄谐莫辨(需声明的是,不是受网友的鼓动,而是江湖形象根深蒂固的周润发来扮演孔子,先少了一睹的冲动)。但开拍之前,“子见南子”就成了关注焦点;看了之后那些“不懂电影”的人又说,“子路、颜回、南子的死法都不对头”。推测该不属“庄”的一类。让人不能接受的,是电影制作者的试图强加于人。导演胡玫说,中国人要看《孔子》,她已经看了三四遍,每次看都有不同感受,都会哭。主演周润发说,看完《孔子》不哭就不算人。前者上升到国人与否的高度,后者更涉及了人畜分野的命题。说老实话,听周氏这么一说,我就更不肯往影院送半个脚印了,免得看完后可能生了一肚子气不说,还因为不能奉送几滴眼泪而无端让人给臭骂一通!

  在历史题材影视不够严肃的创作背景下,我以为更不宜在圣人头上动土。从前有一些时候,圣人戏正是禁区,禁的出发点是亵渎。比如宋朝杨亿的《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重阳,太子一干人等摆宴席,同时观赏“教坊以夫子为戏”。这时有个叫李至的宾客说:“唐大和(文宗年号)中,乐府以此为戏,文宗遽令止之,笞伶人,以惩其无礼。鲁哀公以儒为戏尚不可,况敢及先圣乎?”太子听罢吓了一跳,“言于上而禁止之,此戏遂绝”。又如清朝萧奭的《永宪录》载,康熙初年,“优人演剧多亵渎圣贤”,从而“禁不得装孔圣及诸贤”。不仅如此,雍正年间,还从宣化总兵李如柏之请,“天下庙宇关圣神像不得偏坐侧立”,与此同时,“并禁演关帝”。好在这样的禁令没有贯彻到今天,否则,不仅吴宇森那个令人捧腹的《赤壁》无以问世,胡玫这个“直把孔子当孙子”(葛维屏语)的《孔子》,都会胎死腹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今天舆论宽松,就“圣”头着粪,以为自己才对圣人有了真正的认识。

  忽然见到,中国电影界有了每年举行一届的“金扫帚奖”———最差劲电影奖,首届的“奖项”已各有得主。这个“奖项”由《青年电影手册》编辑部和特约影评人联合推荐,纯属“民间”吧。但电影界千万不要把人家当成仇敌看待,粗制滥造的东西太多,总需要一把扫帚来打扫打扫。就《孔子》而言,胡玫当然可以豪言票房战胜《阿凡达》,但倘若半点批评意见也听不进去,她就很可能会沦为影坛余秋雨。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