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案例总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并进而带来乐观情绪。号称“北大第一村官”的吴奇修,就是这样一个能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激励效应的人物。
吴奇修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年主动要求回到贫穷的故乡湖南省涟源市工作。那个时候,国家还包大学生分配,他的选择可说不凡。23年后的今天,他成为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奇修从一名村官成长为一名地厅级干部的事例表明,大学毕业生只要扎根基层,努力工作,一样有上升的空间。因此,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村官,不应为眼前的挫折而气馁,也不应为暂时的苦闷而消沉,只要你是一块金子,并且也充分地发了光,就有被发现、被提升的可能。
不过,像吴奇修这样的案例尚嫌太少,难以形成一种群体性示范效应。而且,仕途之事,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优秀的村官成百上千,但能上升到吴奇修这样“高度”的只是凤毛麟角。更何况,人各有志,并不是所有大学生村官眼睛都只盯着仕途,人们也不应当为大学生村官都预设一个只为升官的立场。事实上,如果大学生村官最终都进入官场,既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于社会发展也未必是幸事。从这个角度看,以政策制度为优秀村官打开仕途上升通道不可或缺,但若限于此,则不免有过于狭窄之憾。如何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仍然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
在国家层面,考录公务员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大学生村官已获得一定的优待。不过,由于各地差异,地方政府在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多样化方面仍有巨大的创造性空间。比如北京的政策规定,在京郊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非北京生源,工作满两年且考核合格,可以办理引进落户手续。近日,该市怀柔区选聘的73名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村官,已通过考核和审批成功落户。对大城市的大学生村官而言,解决了户口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未来未必都继续在仕途上历练,但已具备流动性的保障。又比如江苏省宿迁市,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意愿,为他们开辟不同的流动通道,或帮助他们进入企业,或支持他们创业,或鼓励他们继续留村工作。大学生村官的客观诉求是多样的,他们的出路可以也应当多样化,政策制度不能局限于只把他们往仕途上引。
去年11月底,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谈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指出,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个原则,对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流得动是下得去的前提。如果下去了就如石沉大海,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现状和未来,大学毕业生当村官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但流得动不一定是要上得去,不能专注于为他们搭建攀登仕途的阶梯,让他们去挤比高考还难的独木桥。而面对大学生村官流动性不足的现实,谁又能说相关通道已完全打开?
吴奇修的成功,于大学生村官自然有正面意义,但其意义也有很大局限性,更不应以此来掩盖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差、出路单一的客观现实。消除制约大学生村官流动性的障碍,为他们构筑更开阔的流动通道,让他们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那么,这些变革时期经历最基层磨练的青年,将成长为社会各领域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