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4小时艰难跋涉,从河北回重庆城口县咸宜乡环流村祭拜老伴的74岁老人贺家碧(此前报道:老革命遗孀拾荒度日无钱付车费14年没回家),总算来到了老伴谢正伦的墓地。先前还气喘吁吁、情绪正常的贺家碧,突然发疯似的朝老伴谢正伦的墓地冲去:“老头子,我来看你了,你的军功章我都给你带来了……”(据2009年1月22日《重庆晚报》)
在贺家碧老人的心中,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战斗的老伴谢正伦是个真正的英雄。而展现在众多读者眼前的贺家碧老人,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老革命”遗孀。多年来,她靠拾荒度日的经历,看着让人心酸!寒心啊!
由“老革命”遗孀晚年生活的凄惨境遇,笔者不禁联想到前不久对某单位离职干部休养所里45名遗孀生活状况的一次实地调查,这些遗孀的老伴都曾经是“旧社会吃过糠、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受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的“老革命”,是共和国的功臣。遗孀当中,有的还是服从国防部命令在1955年前后复员的。调查结果显示,遗孀生活比较困难的约占62%。导致贫穷的原因,有的是丈夫职务低且去世较早,家庭经济没有啥积蓄;有的是过去随着丈夫南调北转地丢了工作,晚年没有固定工资收入,靠组织补贴度日;有的是年轻时承受过重家庭负担而留下疾患,年纪大了便多病缠身且较重,医疗费开支较大。一名患有严重类风显病的遗孀,基本上是有吃药钱就没有吃饭钱,日子非常拮据;有的是受子女拖累较重,有些子女及其家人不但不能赡养老人,反而让老人继续养育,基本上靠啃老生活;有的是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等。在干休所里生活的遗孀尚且如此,大部分分散在社会的遗孀,其生活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其实,作为军人的妻子,遗孀们要比其他普通女性付出更多的牺牲与奉献。丈夫扛枪上战场,她们承受的何止是思念的煎熬;丈夫在边防线上站岗值班,她们承载的何止是养老育小;丈夫立功受奖,她们感受的又何止是无尚的荣耀与自豪。可以说,遗孀们同样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和无私付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军功章有她们的一半,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她们血染的风采,她们是光荣的伟大女性。
然而,光阴荏苒,时代前行。光环散去,荣耀不在,贺家碧们甚至落到了靠拾荒度日的地步,就连叶落归根,百年后与丈夫同葬都成为一种奢望,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发生的故事。诚如一位网友所言:不好意思,革命成功了,我们就患了健忘证。如果我们政府需要的时候,还会想起农民弟兄的。不是危言耸听,一旦社会把“老革命”们全部忘却了,万一遇到“祖国需要”的时候,还会不会出现当年那种“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动人情景,还有多少农民兄弟会心甘情愿一无返顾地去和敌人玩命,可真的就不太好说了。
毋庸置疑,随着时光的推移,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亲历者们都在做减法。“老红军”越来越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名词,“老八路”中的幸存者已近耄耋之年。中国革命的亲历者们渐逝,但后人对他们记忆与尊重不可渐失。我们常说历史不能忘却,这其中不仅包括那些为创建新中国而流血牺牲建功立业的人们,还应该包括那些支持他们献身革命事业的全体家人,没有他们幕后默默无闻的大力支持帮助,可能就不会有“老革命”们革命行动的坚定性。今天我们热心关爱“老革命”的遗孀,就是尊重“老革命”,更是尊重我们自己。
善待“老革命”遗孀,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崇爱“老革命”的文化,将勿忘历史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要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关爱组织,落实关爱义务。要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扶助基金,组织自愿服务志愿者。要加强具体服务的领导,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特事特办,便捷适用”的原则,注重更多地提供上门服务,给予优先优惠照顾和特殊关怀,保持联络畅通,情况随时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帮助及时送上,确保“老革命”的遗孀们安度晚年,晚年幸福。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