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变味的“路不拾遗”与信任内耗

2010年01月05日 13:12   来源:中国网   佘宗明
    南京市民刘先生在地铁站捡到一空钱包,怕失主找过来,诬赖自己拿走了钱包里的钱,便找来4个旁人作证,然后才敢拨打110报警。(1月4日《扬子晚报》)

    有人戏谑地说,在当前社会,“路不拾遗”现象已蔚然成风,拾金无人敢昧。而刘先生的行为,无疑是为这个说法添了新的例证。

    路不拾遗,向来是指民风淳朴,民心向善。但在今天,频频出现的“人们见失物避而远之”现象,却是变了味——人们对失物视而不见,或者捡到后自证清白,考虑更多的,是怕“被钓”,落入居心叵测者预设的陷阱,而不是出于道德自律。不久前江苏淮安卖豆饼老太周翠兰拾钱归还,却被诬“将钱据为己有”并遭起诉的事件,更被奉为教材,给不少人上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亦不可低”的“警惕学课程”。

    看到失物“躲犹不及”,原因却非“人们洁身自好,道德素养提高”,这耐人寻味。与其归咎于人心的惯常冷漠,或者道德撒娇,倒不如说这缘于人们对“做好事”风险的本能规避。彭宇案引发舆论震荡,许多人从中抽离出的梗概就是——做了好事反遭殃。在彭宇案的社会效应下,助人为乐、归还失物的荣誉感,逐渐消解在人们警惕甚至狐疑的眼神里,“防备心”让它贴上了“小心中计”、“谨防落入圈套”的标签。人们担心,如果自己捡起了钱包,结果是像雷锋受人感激,抑或像彭宇被反钉一耙,实难料也。

    信任流失的土壤,必定滋养出疑虑织成的花瓣。尽管彭宇案、梁丽案、周老太事件早已划上句号,但它们带来的心理震慑,却无法消除。事件本身虽然微小,可被裹挟在社会学阐释、文学解读等中,就像涂抹上了数层“意义的奶油”,供人品味、把玩。而人们品尝后的嘴中余味,就是所谓的“经验教训”“覆车之鉴”。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分析“陌生人社会”时,指出失去了“人情与血脉”联系的人们,面对社会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会自然而然保持几分“警惕”,这种警惕,又表现为疏离、冷漠。但无可质疑,剥离文本的渲染、解说,对于这种“人之本性”偏向产生了部分的价值导引,若动辄就上升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只会引发信任内耗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要努力弥合人际信任的裂痕,一方面社会话语不要过多借题发挥,而要起到更多“补牢”功能,这样,变味的“路不拾遗”才会离我们远去。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拾金不昧还需要失主的理解    2009年11月30日
  • ·给“彭宇困境”一个出口    2009年11月20日
  • ·惊弓之鸟(图)    2009年11月1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