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曹操墓真伪,公众没有发言权?

2010年01月04日 07:01   来源:新华网   卢荻秋
    有关“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讨论。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安阳曹操墓的证据已经足够,如果是“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应在考古学学科内讨论问题,要说业内的话,符合学术规范的话。(1月3日《成都商报》)

    刘庆柱先生倚仗“业内权威人士”的身份,大手一挥,对曹操墓真假问题的讨论划定了一个不许逾越的鸿沟,意图很明确,就是要让社会上众多表示质疑的非学术人士、非业内人士闭嘴。单就“学术讨论多是圈内人士的智慧交锋”这个意义来讲,刘先生的“霸道”也是有道理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看热闹的都自以为是指手画脚,内行们还怎么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

    不过,刘先生大约忘了一点,曹操墓真假问题并非是单纯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附着了巨大商业利益的社会问题。有学者称,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为此,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孙新民表示,河南省将按照程序将曹操墓所在的西高穴墓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则说,要将曹操高陵建成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正因为曹操墓的背后存在着如此诱人的利益蛋糕,在河南方面匆匆公布曹操墓确认的消息后,才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谁敢保证曹操墓的确认只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没有受到潜在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呢?

    应当说,社会各界作如此猜想和怀疑并非庸人自扰、妄加猜测,而是有着现实的生活经验的考量基础的。2007年轰动全国的陕西“华南虎事件”不就是利益驱动下的公然造假吗?2008年广东部分考古学家提出仅一期工程就要花掉5亿到7亿元人民币来新建南越王宫博物馆,不是被多名专家指出“有太多所谓的文物并不能牵强附会地列入南越王宫遗址内”吗?诸如此类被利益裹挟下的虚假的“最新发现”还算少吗?那么这一次曹操墓的确认,谁敢保证不是各地争抢历史名人资源的闹剧的再一次上演呢?所以说,曹操墓的真假问题既是学术问题,也不完全是学术问题,或者说是被利益的灰尘厚厚覆盖下的学术问题,因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

    面对质疑,有关方面觉得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真的是心底无私,就应该气定神闲,耐心、认真、实事求是地加以回应,条分缕析地解答公众的疑虑和问题,以达到扫除真相之上的灰尘、化解公众怀疑心态的目的,而不应该心浮气躁地一味强调最新发现确认无疑,更不应该急着设置红线将“非业内”的公众赶出“事故勘查现场”。这样做,反而让人觑出了有关方面的心虚和疑似胆怯,让人不能不怀疑其学术诚意,不能不猜想其暗藏的利益马脚。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