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暗访视频只是监督干部的临时性发作

2010年01月03日 07:40   来源:红网   前溪
    重庆巫山县委召开第十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参会的多是25个乡镇和30多个部门的党、政“一把手”。会上,重庆巫山干部大会播放县领导暗访视频,该县200多名官员到场观看,视频涉及到的两名官员因撒谎被当场被免职。(12月31日《重庆晚报》)

    召集相关领导看暗访视频,然后处理暗访涉及到的干部,这样的做法我们已经见过太多。通过暗访使干部警觉,使其在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真正为民办事,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然而,这样的暗访能有几次?

    为何暗访总能发现问题?不难发现,的确有一些干部没有真正在做事,他们面对领导是一套,面对老百姓是另一套,他们要么不做事,要么做私事。这样的干部自然应该得到处理。虽然,这次播放暗访视频使干部感到很紧张,但如果发现被“访”到的没有自己,他们会松一口气,会认为被拍到的干部运气太差了。

    能有几次暗访?如果当暗访成为制度性行动,或者说密集到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几次,这些干部还会怠慢自己的工作吗?事实上,这是理想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暗访只是成为偶然现象,就不会使更多的干部警觉;当暗访成为吓唬的武器时,干部的胆量也会越唬越大。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毫无意义的。试问,有几个干部的工作是被唬出来的?

    其实,最能检验干部是否真正在工作状态的,只有纳税人,当他们与干部打交道的时候,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哪个干部是认真工作的,哪个干部不是在工作状态。可是纳税人有权决定干部的政治前途吗?不说哪些问题官员想复出就复出,就是一般的干部他们也不会将老百姓放在眼中,老百姓要跳楼,还要“指点”其到五楼跳,面对记者,却是在质问,你是替谁说话?如此干部的确是太嚣张了,自然也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但纳税人面对干部慢腾腾的工作作风,面对干部的踢皮球作风,恐怕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些都不是暗访视频所能够承受得了的。

    说到底,暗访视频只能起到吓唬作用,而且还只能蒙一时,如果等到纳税人的意见能够左右干部的政治前途时,那干部恐怕就自始至终都会处于工作状态。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