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别成“打补侗大赛

2009年12月30日 08:02   来源:新华网   龙敏飞

  龙敏飞

  明年秋季,重庆将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普高引入一门全新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生活常用技术,并且是会考科目,任何学生都不得免考。(12月29日 《重庆晚报》)

  高中新课程改革引人关注,新课改的教学内容纳入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小技能,如果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固然无可厚非;但将这些技术都列为考试项目,则未免又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之中。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将所有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衡量,都采取考试这一单一的考核模式,似乎不评出个分数高下,就衡量不了学生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很多东西一旦“考试”就会变味的原因。修马桶之类的生活常识,本应是人人都会的本领,可一旦列入“考试”,学生就得死记硬背,就很可能偏离教育的初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付考试是不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这种原地踏步式的“课程改革”,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算不上好办法。

  尽管如此,为什么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搞“课程改革”呢?恐怕还得回归教育这个老话题。人们一直呼唤的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高考“冒名顶替”、“加分”事件又严重伤害高考的公平公正。至于不断出现大一新生生活难自理,“家长团”陪送开学的新闻,又让人忧心学生独立品格的培养。这些教育的“漏洞”,补来补去,也就像一场场“二人转”——你把问题挑,我把漏洞补。

  于是,有人抱怨四六级了,不少学校就删除要求学生通过四六级的规定;有人说毕业论文弊端丛生,川大就准备率先取消毕业论文;有人说素质教育很好,成都便有一些学校取消晚自习、早自习。这些做法或许有积极探索的一面,但又有多少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呢?

  如今,通识教育的缺失又衍生出“修马桶”考试的怪相,教育改革也就成了“打补丁”大赛。但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改革的系统性,而不是在现有机制上“打补丁”,唯有抓住教育的主要矛盾,标本兼治,教育改革才不至于“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