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差钱”未必能够“不差才”

2009年12月29日 07:46   来源:新民晚报   武 洁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某“大学校长沙龙”上,五所大学的校长为揽得优秀人才,纷纷开出诱人条件,某大学校长更是喊出了“引进一个人才给1000万元”和“2600套教师家属宿舍楼两面环海”的 “揽才宣言”。

  对于大学而言,人才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大学要想“大”起来,的确有延揽优秀人才、乃至“大师”的必要。这种延揽,既要有三顾茅庐的诚意,也应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保证。

  不过,认为仅靠“千万巨款”和“海景房”便能引得优秀人才纷纷前来,恐怕也未必是对人才真正的尊重。如果抱着延揽人才只需物质丰厚的想法,那这样的延揽方式未免太过肤浅。

  金钱或许能盖起金碧辉煌的有形大厦,却并不能堆砌出精神财富的巅峰。大学当然不应该让优秀人才再去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仅用物质条件来吸引人才,这样的人才理念也未必能获得认同。事实上,大学能否为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才智、作出贡献,才是最为人所关心和看中的。若只是摆出一副“不差钱”的姿态,便认为能轻易获得优秀人才的青睐,其实依旧不得要领。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