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时政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公考冷热不均的背后

2009年11月11日 08:00   来源:光明网   朱海滔
    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名于24日结束。截至24日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再次刷新历史纪录。从报考的职位来看,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特点,海关国税部门两个职位的报考人数达52%,超过半数,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热门。可气象、地震等方面依然还是有71个职位最终无人报考。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

    自从199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竞争比例年年攀新高。但同为公务员职位,却一直冷热不均。有的引来上千人竞争,有的却倍受冷落甚至不足开考。热门职位一般都集中在税务、海关、财政等有权有势的部门;而气象、地震、乡镇等“清水衙门”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常遭遇“冷板凳”,甚至“无人问津”。这种报考职位冷热不均现象,究其原因,是相关职位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报考者的选择,是报考人员“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一是对于公务员未来灰色收入的期待。有些人坦言,他们看好的就是在政府部门的权力,认为能带来一定的灰色收入。有人曾经归纳有些公务员“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喝酒靠送”,道出了某些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额外收益。二是进入行政机关可以获得更多的预期机会。享有行政权力的机关,有机会“结交权贵”,可以结交到更多的社会关系网,能为以后成就事业铺平道路。并且有了这样的积累再出来闯荡也更容易。不少公司招聘信息中的“某某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优先”也说明招聘者和投考者都看中机关手中的行政权力和人脉关系。三是有权部门有炫耀的资本。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在那些手握重权的职权部门工作比较体面和风光。有权有钱的部门有人求,有一种被人供奉的感觉,能变成“狐假虎威”、成为与众不同的上等人。

    人们在报考公务员时,肯定要对职位的权力与责任、岗位的收入与工作强度作出权衡。但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其权力越大,意味着他的责任也越大,他在这样的职位上承担着比其他公务员更大的风险。而现在,人们纷纷拥向职权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岗位上的“权责对等”并没有落实,一些权力较大的职位在背后隐藏的“好处”。所以,当人们热衷于那些职能部门、冷落“无权”部门时,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的思维观念的问题,更暴露出国家机关腐败问题的严重,监察考核制度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对待这些思想和现象,首先应该引起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管理机关的警惕和深痛地思考,反省工作的不足和欠缺。

    要改变公务员招考报名总体过热及冷热不均的现象,应着力于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强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培养。否则,公务员的隐性收入等将不断地吸引人们挤上当公务员的独木桥,国家的腐败问题也会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