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不景气 扩张性刺激政策动不得

2012年09月06日 08: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评论员杜鹃

  当前经济形势不好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7月份又下降0.9个百分点。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让人吃惊的消息。今年4月以来,中国PMI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5月份的降幅最大,6-7月份稍有缓和,但总的趋势仍然是在下降。引人关注的是,8月份的数据再次突破了50%,而50%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临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正在收缩。

  显然,中国制造业正在遭遇不景气,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制造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2010年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在各大经济体中居于首位。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而不是消费中心。这样说是因为,从高端的电子、机电产品,到低端的服装、玩具,无论是“中国设计”还是“世界设计”,虽然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品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最终这些产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又出口到了海外市场。

  这种经济模式,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的制造业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世界经济繁荣的时候,我们的制造业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是当世界经济遇到寒流的时候,我们的制造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这种情形,也许没有什么比每年圣诞用品的销售情况更具代表性了。每年3月、4月通常是国外客户为本年度圣诞节下订单最密集的时候,今年国内很多企业早在1月就积极招徕老客户,但效果并不利理想。来自义乌的消息称,由于欧洲经济不景气,中东地区不太平,加上外商手上的库存,预计今年总体上义乌圣诞用品出口同比将下降15%左右。

  按照二战后一度非常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下行风险的时候,政府应该采取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扩大公共采购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就中国制造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困难与国际市场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希望通过政策干预来提振制造业的景气度,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种种政策性措施来改变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国际市场状况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制造业还是高度依赖出口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建立起来的,有它特有的模式和惯性。因此,需要提醒的是,要实现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首先,这种转变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耐心;其次,这种转变涉及的问题恐怕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

  最近几年我们正在积极倡导并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因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成熟的内需型经济应该具有不需要依赖外部推动的、内生的增长需求和增长动力,为此需要在充分激发社会个体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充分释放他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每个社会个体都能够成为积极、活泼、自主的经济个体。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层在面对包括PMI等指标持续下行的形势时,必须沉得住气、把得住方向,坚定信心,坚持从改革的长期目标出发制定政策,而不是因经济暂时困难而慌了手脚、再次轻易动用类似于“4万亿”扩张性刺激政策。

  “阵痛”总是有的。从长期来看,这种“阵痛”也许是我们建设内需型经济的长远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