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在呵护中完美

2012年08月30日 10:16   来源:广州日报   李 妍

  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就“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首次发声。公安部表示,自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建议“随手拍”发起人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8月29日新华社)

  虽然一年多以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民间倡议,不乏一些成功解救的案例,但“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这样的说法,似乎还是提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它让人意识到,在民间力量充分参与的公共事务中,热切的公共意识和民间参与都是蓬勃生长的力量,但如何遏制其中的盲目与冲动,却也是必须反思与警惕的问题。任何行动都需要有边界,保持理性与正当,寻求一种更专业的路径,去释放民间参与的力量,或许正是一年多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给予我们的另一面视角。但呵护民间力量的发展与壮大,让社会事务呈现出多元参与的希望与活力,却也应该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随手拍”行动在一年多后被证明“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恰恰从另一侧面反证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正因为参与过少、经验不足,才导致很多时候民间力量对个案的关注,容易陷入一种松散的局面。而要让民间参与真正在有边界的范围内行进,就需要一点一滴的公共参与,去逐步实现民间力量的自我纠偏、规范与改变。

  许多临时自发的公民行动,并不能完全达到极致的目标。但它对正向目标无限努力的趋近,除了可以成为公共事务的正面推进力量,更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趋向专业化的进程。比如在这些民间参与中形成一些常设的、专业的民间组织,可以更专业与理性地推进公共事务。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对此进行制度乃至社会职能上的保护、理解与引导。

  任何一个社会公共难题,本就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圆满解决。只有在一次次民间参与的努力中,建立起更加成熟有序的民间参与空间,社会事务才会完成得更有质量,并且无限趋近理想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手拍”虽在技术细节处理上可以商榷,但民间参与改变公共事务的力量却不可轻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