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华时报:随手拍有爱 随便发欠妥

2012年08月30日 07:18   来源:京华时报    傅达林

  爱心只有在遵循规则、考虑周延的理性轨道中,才能到达当初期待的彼岸。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是2011年微博的热门话题,它在学者的倡导下掀起一股网络打拐的热浪,以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动员力席卷全社会的注意力,也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肯定。其效果究竟如何?近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表示,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

  这或许是爱心人士所不愿看到的一幕窘境。一年多,各地网民纷纷将疑似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如此大面积的爱心汇聚,最终却收效甚微,甚至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质疑和争议。

  广大网民基于公民身份付出的爱心错了吗?没有错,无论是拯救日渐式微的公共道德与良知,还是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活力,“随手拍”都不失为一次公民意识的启蒙,一次公民能力的训练;但是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的人还应明白,爱心需要激情,同样需要理性,高涨的爱心只有在遵循规则、考虑周延的理性轨道中,才能到达当初期待的彼岸。

  就“随手拍”行动而言,一开始便面临理性不足的缺憾。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微博媒介的公共属性,单纯将其作为私人的一亩三分地。很多人不会将行乞儿童照刊登到报纸上,但却认为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并无不妥”,由此给儿童及其亲属造成的风险乃至伤害,在解救儿童的正当性口号中被忽略掉了。更欠考虑的是,汪洋大海式的“随手拍”,让执法机关如何甄别线索的真伪?谁能保证满腔热情下的抓拍不会出于过度敏感?眼前的佐证是,北京731路车上女童哭喊找妈妈,乘客发布微博怀疑她被拐,而警方查实“公交女童”并非被拐。

  当然,说这是一出闹剧并不客观,即便没有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但至少唤起全社会参与打拐的热情,对拐卖儿童犯罪的警惕,以及对乞讨儿童命运的关注。从中需要汲取的不是质疑、否定与责怪,而是反思如何让爱心更加理性,让爱心行动更加符合法治规则。

  理性是修正爱心盲流的社会心理装置,它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构建。每个网民的理性自不待言,而活跃在舆论前沿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取得了振臂一呼的号召能力后,尤须慎重。在汹涌的舆论广场效应中导入理性,并在事情变化时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随手拍行动刚开始,就存有是否侵犯隐私或肖像权的质疑,有律师也呼吁网民们理性对待拍照行为。但是,类似少数派的声音,很容易被主流舆情所掩盖,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对待缺乏理性与自制的民间行动,执法部门也不应作壁上观,而应以前瞻的眼光去发觉其中蕴含的风险,及时提出矫正的对策。这样,更有助于爱心的传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