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微博寻找上海浦东救助晕倒老人的小伙
寻找“浦东救人哥”!昨天成为各大微博的热点话题。在众多网友不懈的接力寻找、以及相关部门的协作搜索下,救助晕倒老人的棒小伙终于找到啦!小伙子姓姜,上海人,今年28岁,就居住在事发地旁的上南七村。今天上午,记者赶往当地寻找,但小伙子一直没有露面。(8月28日《新闻晚报》)
据上海市上南七村的市民反映,“救人哥”小姜与父亲租住在这里,与邻居相互间交往并不深,“人有点内向,不过蛮有礼貌的。”对于他“扶人”的事情,大家都认为“他做了一件好事”。随后,记者来到上南七村居委会,试图电话联系小姜。居委会的李主任告诉记者,事发后曾和小姜沟通过,试图说服他接受采访,但是小姜显然不想过分影响自己的生活,告诉李主任说:“我这只是件小事,也是我应该做的,不想宣扬了。”
尽管“救人哥”不想宣扬,甚至不想和媒体见面,但他的身份毕竟被广大网友及相关部门搜索出来了,也算是了却了某些人想知道“救助晕倒老人的棒小伙究竟是谁”的心愿。
不过我想说,广大网友及相关部门极力寻找“救人哥”,甚至想把他当作一个“活雷锋”的典型对外宣传,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与“救人哥”不接受采访、不想宣扬的淡定相比,心态显得浮躁了点吧?
诚然,这几年关于老人跌倒、路人搀扶被诬陷的事例弄得人心惶惶,迫切需要勇于救人的好人好事多多出现。但是,作为勇于救人的当事人来说,则有选择沉默的权利。一方面,他们救人不是为了宣扬,也没有其它企图在里面,救人之后便完事,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多少有所顾虎,担心因为事迹及身份被曝光,给自己乃至家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陷入烦恼。而这样的例子,并非没有。
有时候,网友力挺以及媒体曝光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事人来说,说不准是喜是忧。比如8月27日晚,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节目披露了“板车哥”被曝光后的一些心酸事,便让人很感慨。今年6月份,网络上曝出的一组汉正街“板车哥”的照片,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围观。随之有媒体对其幕后故事进行了挖掘和报道,比如他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每天要工作12小时,中午只吃馒头,抽烟要等烟燃到了烟尾才舍得丢掉,等等。谁之如此曝光之后,给“板车哥”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而且他的生意也不好做,收入大幅减少了。尤其是有些网友,竟然质疑他是“超生游击队”。不堪舆论压力的“板车哥”,在《王刚讲故事》节目中,含着眼泪道出了真相,原来他的大女儿,是他年轻时捡回来的。为了不让捡回来的孩子受委屈,他妻子甚至打掉过好不容易才怀上的胎儿。后来又怀上了,才在众人劝说下生了下来……
因此说,对于“救人哥”这样的见义勇为者,我们对他心存感激就行了,没必要非找到他,并将他宣扬出来不可。尽管社会需要这样的“活雷锋”典型,我们也要尊重他本人的选择,不想让外人知道,就别勉为其难吧。我们与其执着地寻找“救人哥”,一厢情愿地宣扬“救人哥”,不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也像“救人哥”一样,去争当勇于救人的“救人哥”、“救人妹”吧。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