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居民基尼系数逼近国际警戒线?

2012年08月23日 10:00   来源:荆楚网   徐光华

  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10.7%的速度稳步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经济幸福”到“民生幸福”,“中国速度”见证了发展轨迹,抒写了改革的时代华章。

  然而,靓丽数据下掩藏着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危险。8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的收入差距有10.19倍。

  据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介绍,务工与务农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收入扩大的重要因素。最高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88.9%,务农农户占比11.1%;在最低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17.5%,务农农户占比82.5%。

  这一数据,给农业发展道路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如何理性看待农民增收与农村贫富悬殊扩大问题。

  贫富问题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合理的差距甚至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动力。基尼系数是国际普遍认可的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是一个“被平均”的数据,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贫富问题,却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全貌。因为把农民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体单独放在一起,没有体现当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东部与西部的差别、城郊和边远山区的差别。

  当前,农村贫富悬殊只是低收入水平上的悬殊,农民增收难仍是最大的现实。这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冷静思考,莫让“农村居民基尼系数”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务农收入、务工收入、财政转移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已降到50%以下;务工收入呈现上升态势,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农业补贴部分缓解了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的状况;财产性收入变化不大。

  “谁来种地”?农业发展已步入到高成本阶段,从化肥、农药到柴油,“涨声”不断。农业生产成本的攀升,农产品价格非理性波动,降低了农业比较效益,蚕食了种粮微薄的效益,挤压农民收益,衰减了政策效益,挫伤了种粮的积极性。农村“70后”种粮的很少,“80后”“90后”几乎不种田。“现在市场上一个劳动力一天差不多100元,打一天工就可以买100斤小麦了,谁还愿意种田啊?” “靠天种,靠天收,不指望”悄然成为一些农户的种地新态度,部分农民渐渐把种粮当成“副业”。

  务工收入如何增长?农民工工资需要持续增长、就业岗位需要持续增加、社会保障需要持续改善,农民转移还面临着结构性不足和过剩的问题。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不足,30岁以下农村青年80%以上离开了农村,一方面40岁以上的农民转移乏力,有技能的劳动力严重缺乏。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期短缺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产品的产出效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才有可能。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弥补大量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带来的空间,才能提高种粮收益,也让农民得以分身进入非农产业,增加务工收入。

  增加务工收入,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培训,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需要扶持中小企业,增强其承载能力,扩大农民就业门路;需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为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

  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没有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就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在增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配套措施,才能防止农村贫富差异扩大。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