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标法制30年发展历程,有什么启示?

2012年08月23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   吴汉东

  自1982年新中国第一部商标法颁布以来,中国商标事业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

  商标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绿卡”。有了商标国际注册,中国产品“走出去”才有了法律保障;同时商标也是展示“中国制造”形象的“名片”。在国际制造业中,知名品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优势。可以说,中国企业品牌的营造,就是国际制造业中国形象的塑造。在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城市,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品牌在世界上“品牌”着中国。

  在国际市场,知名品牌的认定有着通行的国际标准,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商标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第二,使用商标的商品的海外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占到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的20%和30%以上;第三,该商品在市场具有的影响力、控制力。2012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1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包括华为、海尔、联想等21个中国品牌名列其中,其中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和国家电网位列前100名。从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第一届发布至今,中国品牌每年入选的数量分别是1个(2004年)、4个(2005年)、6个(2006年)、12个(2007年)、15个(2008年)、18个(2009年)、17个(2010年)、21个(2011年)。

  而民族特色品牌的打造,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绍兴黄酒、宣威火腿、景德镇瓷器、全聚德烤鸭等,不仅驰名国内,也享誉世界。近年来,我国通过认定驰名商标、地方著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截至2011年底,已注册和初步审定国内地理标志达到1343件,涵盖食品、手工艺等多个领域。这些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在凸显“中国制造”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商标法制3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实施商标战略,打造知名品牌,既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