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 给企业带来投资机会

2012年08月20日 07: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汇添富价值精选基金经理 陈晓翔
    近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使美国能源使用成本明显下降,部分美国制造业在全球重获竞争力。这一突破被称为美国页岩气革命,也带来了中国页岩气产业链上企业的投资机会。

    页岩气产量的迅速爆发改变了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供求关系,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天然气价格下降带来能源使用成本降低,使美国部分制造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其次,能源使用成本下降提升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低廉的天然气使用成本使大量的燃煤电厂被关闭或改造成燃气电厂,汽车生产商开始推广天然气卡车,美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可以确信的是,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美国。对中国这样缺油少气、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而言,页岩气的横空出世有更大的意义。我们认为,以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为代表的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首先,资源丰富。与石油、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对缺乏不同,我国页岩气资源储备非常丰富。据美国能源署初步估算,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世界第一,达到36万亿立方米。我国国土资源部去年公布的数据大约为25万亿立方米(我国常规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仅为3万亿立方米)。其次,有助于提高能源自给率,降低能源供应和运输的风险。去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21%,石油是56%,保障能源供应和运输已成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问题。煤层气、页岩气、煤制天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如果能大幅提高,将对提高能源自给率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我国每年为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支付巨额外汇,如果能实现国家相关规划目标即到2020年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届时每年可减少进口支出数千亿元,加上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可以起到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刺激内需的作用。第四,大大降低节能环保压力。页岩气是一种清洁优质安全高效的能源,其热值远高于煤炭,温室气体排放仅为煤炭的50%、石油的30%。第五,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页岩气的勘察开发和技术攻关,国土资源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页岩气发展的重大政策。页岩气“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能将达到65亿立方米/年,到2020年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诞生优秀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机会包括:上游拥有资源的企业,尤其是国家逐步打破垄断,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页岩气资源开发领域;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企业,目前国内企业在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研发的不断投入和技术人员的培养,这种差距将逐步缩小而成本优势将逐步发挥,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技术服务企业一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天然气装备制造领域,包括页岩气压裂设备、LNG液化装置、LNG运输设备、LNG加气站设备、LNG汽车发动机及控制系统、天然气存储设备、天然气发电设备等都可能蕴含巨大的商机;管道运输及下游燃气运营服务提供商,包括城市燃气运营商、管道运输提供商、LNG加气站运营、分布式能源运营商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