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一批创业板公司上市已近三年,部分公司已有了再融资的冲动。近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审核权已确定将由证监会下放到深交所的消息。这是“监审分离”的第一步,为下一步主板、中小板再融资,乃至新股IPO的审核权下放埋下了伏笔。
创业板公司再融资审核权下放,不应被解读为审核权放松。笔者认为,对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的审核不仅不能放松,还要另加“三把锁”:
第一把锁:高管为套现离职的公司不能再融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创业板提出辞呈的高管月均在6名以上。多数高管辞职的目的都很明显,那就是套现。辞职高管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一些寻租股东,他们当初进入创业板市场的目的就不是创业,而是创富。对于这样的公司,如果让其再融资,无疑相当于为套现的高管送钞票。
第二把锁:超募公司不能再融资。创业板成立之初就是三高发行,比如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计划募集资金70亿元,但实际募集资金高达154亿元。如果说高市盈率发行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疯狂,那么过度超募则意味着社会资金配置的失效。由于没有好的项目,有的上市公司把多圈的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有的玩起了置换游戏,用募资曲线偿还贷款,有的变相给高管和员工发福利甚至建集资房。这类公司的超募资金都没地方花,如果让它们再融资,无疑是再次浪费资源。
第三把锁:业绩变脸公司不能再融资。虽然创业板公司都打着创新的旗号,但其中很多还是传统产业,且规模较小,盈利水平极不稳定,一旦外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业绩变脸就不足为奇了。截至今年7月5日,创业板公司中共有56家发布了中期业绩预亏公告,最为惊人的是5月11日才上市的珈伟股份,该公司7月14日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对那些上市之前过度包装,上市以后业绩马上变脸的公司来说,退市的可能性都存在,难道还能让它们走之前再捞一笔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