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而最近有人发现,位于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梁祝镇的“梁祝故里”景区建设半途而废。昨天,梁祝镇相关负责人做出回应,承认投资失败,难以为继。(8月16日央广新闻)
投资失败,相关负责人却将原因归咎为缺资金,此种逻辑的基础是——从2006年汝南梁祝城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梁祝故里”景区就成了一个香饽饽,也有了开发赚钱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钱。只要有了足够多的钱,“梁祝故里”景区投资就不会失败。
这种逻辑看似合情合理,可细细推敲却根本站不住脚。诚然,对历史遗产的发掘,若真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地方政府对名人故里的打造就没必要苛责,甚至应给予赞扬。可问题是,从现实来看,这些年在各地上演的历史热、故里热和古墓热已经失去应有的理性,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远非最初预想的那样让人满意。
比如,有心人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某地的李白故里公园破败不堪、无人问津。而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名人故里”在生存线上挣扎,更妄谈产生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此而言,在名人故居越来越多的今天,尤其是部分名人故里投资失败的现实面前,“梁祝故里”景区的投资是否真能产生意想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然还是一个未知数。
相关方面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无疑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举措,可是,在商言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回报才是最为关心的,如果“梁祝故里”景区投资不能收获预期的利益,自然就不会参与其中。从“梁祝故里”投资失败来看,显然在于投资者对该项目缺乏必要的信心,也因此,造成了资金的极度匮乏。
“梁祝故里”的投资失败,本质上不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是管理和规划失序所致——相关部门出于政绩的需要,缺乏必要的决策科学性。当此之际,景区的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亟需进行科学的探讨,而这,尤其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对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达成普遍的共识,并拥有科学的规划,才可能解决资金的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