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巨额投资热潮再现,难迈资金门槛

2012年08月15日 08:02   来源:中国证券报   顾鑫
    多地近期推出新的庞大投资计划,地方投资热潮再现。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计划的真正落实面临严重的资金掣肘,现在尤其需要警惕地方政府打着“稳增长”的旗号,将政绩留给自己,而将债务留给银行与其他主体。与其仓促列出庞大的投资清单,地方政府不如实实在在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解决对策,把注意力放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上,让各类企业自主寻找商机,扩大投资。

    首先,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看,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投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某地公布的195个重大推介项目的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平摊到每年是1658亿元,远超该地去年财政总收入668.11亿元。地方财政支出无疑还包括支付公务员工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等公共服务,有限的收入来源与庞大的投资计划相比显然捉襟见肘。

    其次,从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看,项目的资金保障也存在问题。由于贷款仍是地方政府投资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银行配合,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必然会大打折扣。随着各地投资计划的出炉,近日关于对平台贷略有放松的消息不断传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资潮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不过,从银行和监管机构的角度看,其信贷扩张的行为比2009年更为谨慎。银监会在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曾提出,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

    退一步讲,即使信贷投放可能会向投资计划倾斜,2009年的情况也不会重演,毕竟上一轮信贷扩张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地方融资平台有待偿还的账务数目可观,有些地方的财政赤字状况已经不允许政府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贷款。

    当然,除了贷款,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解决部分项目资金问题,包括卖地、发债、信托融资等。近期借助信托进行融资的平台公司越来越多,地方债发行速度也在加快,7月、8月的发行数量和金额增幅都在提速,这些行为很可能是配合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但在土地财政受房地产调控和拆迁成本上升的掣肘,发行地方债融资规模有限,而信托融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继续大规模获得融资的能力无疑十分有限。

    再次,从企业资金配套的角度看,许多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值能力往往较差,回报率低,如果没有非正规的寻租空间,政府提出的投资计划往往难以令民间资本产生兴趣。

    回到稳增长的本意看,投资确实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地方政府应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虽然硬件投资能够提升城镇化水平,但如果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不够,巨额投资带来的必然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要拉动投资,不能靠自身主导一味蛮干,否则经济增长很难持久,而应吸引各路资金的配合,这其中,项目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地方政府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找准合适的产业定位并出台相应的产业促进政策,让各类企业发现商机,自主扩大投资,壮大实力。

    还需注意的是,在投资项目的审批中,符合新兴产业标准的项目无疑会优先放行,地方政府很可能会在这些领域发力。但是,由于新兴产业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各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并不相同,因此,在产业定位上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优势产业,真正找到推动经济持久增长的新动力,切莫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老路,把新兴产业做成低端产业,部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教训可谓殷鉴不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