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远在万里之外的伦敦奥运会,撕裂着中国的微博。或者说,奥运会,让本就分裂成两个阵营的微博舆论场,分歧和隔膜进一步凸显出来。
这几天很是感慨,微博上的友情,如纸一般,一碰就碎。虽然不关注奥运,但职业习惯,还是喜欢对奥运引发的公共话题评论几句,如羽毛球国家队让球风波,陈一冰遭遇裁判不公等等。微博上认识的不少朋友,都因为与我观点不一样,而对我取消关注、拉黑,甚至交恶了。身在微博之中,处处能感受到两个阵营的对垒和两种立场的交锋,一谈到奥运,立刻有了立场的对立,有了鲜明的敌我,有了情绪的对抗,必须选择站队。不支持国家队,就被视为反对者,两方水火不容,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双方都把奥运当成了一个重申自身价值观的标志性事件,努力寻找每一个奥运热点,在表明自身立场的同时,强化、区分、验证和考验各自的立场。于是,微博成了奥运赛场之外的一个“战场”,寻求认同,打压异见。奥运每一个热点,都引起了这两个阵营的激烈交锋,让球事件,陈一冰事件,国旗倒挂事件,叶诗文被质疑,孙扬与韩媒……其冲突程度,可能比赛场的对抗更激烈,愤怒地抱怨,谩骂,攻击,拉黑,义愤填膺地把对方想像成敌人,互贴公知、五毛、脑残等污名标签。
两个阵营,都在相互的刺激中走向极端,针锋相对不可调和:一方认为毫无保留地为本国健儿喝彩才是爱国,批评则是卖国,一方则斥之为盲目爱国,带着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奥运;一方对金牌全盘肯定,惟金牌是从,一方则否定金牌;一个说举国体制就是好,一个则称举国体制是个坏东西;一方说羽毛球让球完全是合理利用规则,国际羽联的恶规则逼人做坏事,一方称让球纯粹是丢人现眼,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规则;一方认为陈一冰被裁判黑了,一方认为这是为北京奥运偏袒付出的代价,欠账总是要还的……其实,网络有不少温和与理性的观点,他们只是想欣赏比赛,为自己喜欢的项目和选手喝彩,可很多时候,这些声音被淹没了——或被那种极端的情绪遮蔽,或被追求极端的网络逼着作出鲜明的表态和决断,或被夹在中间受到两边攻击。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这令人悲哀。奥运会,其实本该是凝聚一个国家人心、提振一个社会信心、强化一个群体共识的公共活动。因为,体育运动中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金牌中有共同的价值观,追求认同中凝聚着共同的光荣与梦想——当国家队的选手站在领奖台上,国旗升起国歌唱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本能的国族认同感。所以,奥运期间,往往都是爱国主义情怀最热烈的时候,国民会在奥运的精神感召和对国家队的关注中,凝聚在一起。
可是,起码在微博上,我没有看到这种人心的凝聚和国民的团结,相反,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撕裂,本就充满着戾气和怨气的微博,再一次被奥运引发的纷争和情绪对立所撕裂。
这样的撕裂,首先与这个社会日益多元的价值有关。尤其是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一律的痴迷和追逐了。昔日奥运举国关注,是因为举国关注金牌,可如今已经有了不关注,有了对金牌价值和举国体制的反思,甚至反感,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告别对金牌的追逐,而追求更高的价值。多元的价值追求中,就难免发生冲突,尤其当多元又缺乏基本的共识,缺乏宽容和责任感时,多元就会导致剧烈的冲突。因为,每一元都想谋求话语霸道,都缺乏对话精神,都不想容忍他元的存在。
其实,为金牌喝彩,与反思金牌背后的问题,两者并无矛盾,并不是水火不容。比如,我就可以一边为中国选手赢得金牌而喝彩,一边在微博上反思其后的问题。可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并不能接受这种反思,他们把所有的批评,都看作是对国家的敌意,把所有的反思都看成是扫了他们的兴,把不同观点看成是“自由派攻击一个国家的阴谋”,不能接受半点儿对问题的暴露和对金牌的杯葛,认为这是“美国试图撬动扳倒中国的主要杠杆”。这种歇斯底里的受迫害妄想和狂暴的斗争思维,为冲突和撕裂推波助澜。
实际上,并不是奥运导致了撕裂,而是撕裂本就客观存在。以往在任何一个问题和事件上,微博里都会迅速分为两大立场阵营,“五毛”和“公知”喋喋不休地互吐口水。这是一种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社会分裂下自然产生的派系对立和群体对抗,不仅仅是思想和立场上的,更是利益上的——这种分裂和对抗中,人以群分,势不两立。只不过,因为奥运与国家符号密切相关,让这些分歧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而一些人,将对现实的不满,投射到对金牌的反感中,因为支撑金牌的举国体制也是大体制的一部分。
奥运如何才能不撕裂情感,而凝聚人心?在当下,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冲突就在哪里,无法回避。高瞻远瞩地看,只能在改革中慢慢疗伤,慢慢收拾人心,以深化的改革重建社会共识,弥补裂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