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拒捐”,拒的都是“糊里糊涂的捐”

2012年08月02日 09:41   来源:扬子晚报   普沙岭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近日发起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让人意外的是,该消息一出,支持者寥寥,网友反对声成片,有网友称“作为纳税人,我已经纳税了”,还直指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该活动目前未收到捐款(8月1日《晶报》)。

  种种迹象表明,“拒捐”正在成为浮出水面、亟待直面的一种社会情绪。前段时间北京暴雨事件后,虽然社会捐款达到三千多万,但对于政府动员捐款一度也有很强烈的质疑之声,更有媒体断言一场大雨宣告了“中国民间慈善之殇”。无须讳言,“中国式爱心”正走在一个敏感的十字路口,要想继续健康地走下去,必须妥善解决这一困境。

  民众质疑多了起来,这是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不能简单地以国人精神堕落、丧失掉爱心来作为解释,不然就无法解释国人在汶川地震之后的表现。在一个物质正在极大丰富的社会,大家捐款应该是“不差钱”的,差的是一种认同感情——一个捐款,肯定是清清楚楚的、名正言顺的、磊磊落落的,大家慷慨解囊,不是钱多了没处花,而是因为从感情上认同你,且有一种崇高感,如果出于好心而想捐钱的人,要担心钱财会流入一个贪污腐败的组织手里,要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被嘲笑“很傻很天真”,你如何让他满怀热情地踊跃掏钱?

  哪些事情可以搞募捐,是不是拉一个高尚的名头就可以摆个摊子?当然不是。尤其城市绿化这种本属于政府部门职责范围的事儿,既不属于“一方有难”的特殊情况,也谈不上紧急窘迫,原本就属于很日常的公共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城管局)是否可以联合下属的基金会,公然地搞起募捐呢?纳税人要一个解释,着实合情合理。政府部门回应称,生态景观林带工程等本不缺钱,资金已经到位,“之所以发起募捐,是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绿化建设中”,这样一种解释,似乎很高尚,问题是,领域不紧急、工程不差钱,在还有那么多领域很差钱的当下,这种募捐是不是来得有点没名头?

  民众捐的钱能否确保堂堂正正都用在刀刃上,如果爱心人士只负责掏钱,不负责知情花钱之处,大家岂不会感觉自己被当成了“二傻子”?这些年,城市建设工程中借着栽树、搞绿化实现部门自肥的消息太多了,某些权势方与承包商编织的利益链条也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想让纳税人“二度掏腰包”,不提供证明管理最优化、监督很靠谱的信息,不公开经费账目明细,如何能够服众,让大家为你搞好花花草草心甘情愿地买单?

  所谓拒捐,拒的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捐”。以“纳过税了”作为拒绝捐款的理由,本身就是一种叫板与“抬杠”,说透了就是一句话:不信任你,不想给你捐了,找个理由而已。连续发生的事情警示大家:光是简单地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德说教,已经不足以动员社会爱心的踊跃,指导不了爱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反而会将“道德”搁置于一种非常危险与尴尬的境地。当务之急,是靠规范的制度、较高的公信,来实现募捐文化的升级换代,通过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表现,挽留正在犹豫甚至动摇的社会爱心。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对红十字会的角色定位、内部治理、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和规范。这是一种指导慈善组织、募捐活动走向制度化、文明化的努力,适用的显然不只是红十字会,更是所有与慈善、募捐“沾边”的部门。爱心,是一种情感,更需要高质量的管理实现承载与撬动;在附带着觉醒情绪的“拒捐”面前,少装一点糊里糊涂,多做一点透明公正,工作做到位了,没理由忧虑13亿人的国度里“收不到捐款”。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