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日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

——三论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2012年08月02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社会进步,靠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从做出改革开放关键抉择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近10年来,我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成就,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命脉、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行。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全球最大的社保体系,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特大地震……沿着这条道路,绘就经济总量高位跃升的“中国轨迹”;遵循这一理论,创造不断保障改善民生的“中国奇迹”;坚持这些制度,写下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我们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我们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契合时代发展潮流、源于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懈创新创造,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在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30多年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道路如何契合经济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理论体系如何保持与时俱进?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各项制度如何支撑社会发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拓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