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铁道部1850万的宣传片宣传出啥效果

2012年07月31日 10:01   来源:大河网   张凡

  审计署不久前公布的铁道部201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铁道部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制作片头署名“张艺谋导演”的《中国铁路》宣传片,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随着事件不断发酵,铁道部、张艺谋和宣传片的制作公司饱受公众质疑。(7月30日经济参考报)

  认真看完铁道部这部长度不足5分钟造价却近2000万的的宣传片,笔者蒙了,这是啥宣传片,一秒造价6万多。也不是笔者自负,随便找一个懂点影视制作的人,只要铁道部提供充分的资料,1000元搞这个片片绰绰有余。

  而更滑稽的是,如此代价打造出的一个宣传片,没有多少人认可,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因为好名声不是宣传出来的,铁道部这些年做的到底怎么样,老百姓心里都如明镜一样,一票依然难求,铁道事故频发,高层腐败堕落,这一切一直在深深伤害着无数关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老百姓。所以,对于铁道部这些年的工作,群众不认可,更不欣赏。就是花1.8亿宣传,也只能赢得更多的谴责。

  常识告诉我们,1850万搞如此一个宣传片,只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穷奢极欲,有点钱就忘乎所以,铺张炫富,一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暴发户形态。其次就是贪污腐败,搞宣传片只是幌子,借此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浑然不知真实报价是多少,但却收取了250万的酬劳,而这部实际成本顶多600多万的宣传片,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则收到铁道部多达1400万的制作费用,而铁道部的合同账单却是1850万,400多万不知去向。

  显然,如此一个宣传片宣传的是官商勾结,狼狈为奸,监守自盗。耗费1850万搞一个华而不实的宣传片,无异于向全世界宣传了铁道部的腐败和内部管理的混乱,不公开招标,监管部门不去监督,主要负责人监守自盗,仅仅以张艺谋的署名就为如此一个烂片支出近2000万,试问,如此违法党纪国法的行径,铁道部为什么不制止,不查处,为什么要纵容个别贪污分子胡作非为呢?

  本想通过宣传片为铁道部歌功颂德,没想到暴露了一批腐败分子,收获全国人民的谴责。想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没贴上,还落了一脸灰,何苦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