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慎推QE3 美联储重在“求稳”

2012年07月31日 08: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木梓彬

  在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背景下,美联储高层近期的一系列表态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需要在推动就业市场达到预期增幅与确保通货膨胀率维持在目标水平间寻找平衡。只有在经济复苏动能进一步减弱、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的风险足够明显或通胀率可能持续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水平时,才可能采取新的宽松举措。

  今年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着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联邦基金目标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美联储预计,今年的核心通胀率将维持在1.2%-1.7%之间,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6月政策会议上,美联储根据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9%-2.4%的预期,决定将“扭转操作”的期限延长到年底。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一直在通过“扭转操作”稳定市场长期利率。

  就业市场是美联储决定是否推出更多刺激政策的核心依据。美联储7月18日发表的褐皮书称,美国经济6月份和7月初表现温和复苏,但就业市场改善不明显。美国劳工部7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8.2%,与上月数据环比持平,但远高于奥巴马政府设定的6%的目标水平。就业增长放缓程度要比预期严重,二季度每月新增就业人数为7.5万人,是2010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

  保持美国联邦预算的可持续轨道,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但是,即将到来的“财政悬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是致命的。“财政悬崖”概念最初源自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特指2013年1月1日即将废除的小布什政府推行的减税政策。如年底前美国国会不能就增税、减支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将由此触发国会的自动削减赤字机制,将导致美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需削减约1.2万亿美元财政开支。伯南克表示,届时“财政悬崖”可能使美国GDP削减5%,使美国财政情况无法持续,将严重影响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回暖。高盛预计,在最坏的情形下,“财政悬崖”将令美国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约4个百分点,失业率将超过9%。

  此外,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在基本策略上的矛盾,部分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美联储致力于压低市场长期利率,希望通过“扭转操作”减少市场的长期证券供应,促使投资者转向股票等较高风险资产,进而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而美国财政部寻求将借贷成本锁定在较低水平,借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之机,加大长期国债的发行量。财政部6月初曾表示,自2008年10月以来,已发行的美国国债的平均期限,已延长了近32%,5月份国债发行最高期限达到64个月,为十年来最高水平。

  财政部的政策基于维持国债发行的定期性和可预见性,其职责是力争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美国政府融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则必须支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美国财政部债务管理局表示,计划将继续逐渐延长国债的平均期限。对整体经济影响而言,财政部积极寻求延长国债期限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联储“扭曲操作”应产生的积极作用。伯南克日前表示,美联储决心为支持经济更快增长作出贡献,但希望政府其他部门能协同努力。

  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源自欧债危机带来的威胁。美联储褐皮书称,6月到7月初,除住房市场普遍有所改善,销售额及建筑水平有所上升外,美国大部分地区制造业缓慢扩张,但与年初相比步伐减缓。在个人消费开支方面,大部分地区零售开支与去年同期相比缓慢增长,很多地区增速比年初减弱,一些地区零售商表示消费者需求下降。欧洲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经济,具体表现为美国出口受到拖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遭到打击以及欧洲银行系统风险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承受压力。

  近期欧洲决策者已经在积极采取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措施,但仍需要有进一步实质性的纾困行动,以求稳定该地区银行业,安抚市场恐惧,并为欧元区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财政框架。在金融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美联储应准备好采取更多举措保护美国的金融体系安全。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美国的大选政治,是一个潜在的影响货币政策问题,也是影响美国经济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今年上半年经济活动有所减速,但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复苏,近期数据显示,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二季度可能会放慢。与此同时,自1月份以来,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一直维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美联储很难采取激进措施进一步降低借款成本。如果在11月份大选前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其目的可能是鼓励投资者投资股票及其他风险资产。但如此一来,却可能引发市场对美联储以及奥巴马政府干预资本市场自身独立性的争议。

  由此看来,“求稳”或是当前美联储最为看重的货币政策主基调。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慎推QE3 美联储重在"求稳"    2012年07月31日
  • ·美媒齐唱QE3待产歌    2012年07月27日
  • ·"美联储通讯社"再吹风:QE3将至    2012年07月2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