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华每日电讯:张艺谋为何甘当天价宣传片道具

2012年07月31日 08: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水易寒

  铁道部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制作片头署名“张艺谋导演”的《中国铁路》宣传片,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据透露,除张艺谋收取250万元税后酬劳外,该宣传片制作费用剩余的700余万元有人拿了回扣。随着事件不断发酵,铁道部、张艺谋和宣传片的制作公司饱受公众质疑。(7月30日《经济参考报》)

  一部5分钟的“天价宣传片”,犹如一枚有毒的割香螺,让吞了下去的铁道部巨贪刘瑞扬夫妇落马,不仅如此,没吃到螺但喝了点汤的大导演张艺谋也被卷了进去说不清楚。

  贪官被查没啥稀奇的,但张艺谋在事件中是个什么角色,这必须要说清楚。

  在我看来,张艺谋只是个“关键道具”,涉案的相关人等利用张艺谋的名气,目的是将粗制滥造的“宣传片”抬至1850万元的天价,这样的话,才好从里面拿走至少700万元的回扣。如果换成个没有名气的导演,那么价格就抬不上去,回扣的空间也打不开。至于张艺谋究竟拍了没拍,张艺谋对拍摄提了什么意见,他们根本没兴趣。但是,这场戏的整个流程必须要演完,张艺谋这个“关键道具”必须露个脸,即使付给他税后250万元出场费。

  乍看上去,张艺谋有点冤,未参与拍片却“被人署名”,而且现在因为只收钱不负责,个人名誉大大受损,很有些吃亏受辱的秋菊的味道。张艺谋自己也说,直到“天价宣传片事件”被曝光后,他才惊悉该片总投资竟高达1850万元。张艺谋的助理庞小姐也曾表示,张艺谋不署名只是出主意,后来发现署名要求撤下,但制作公司却一直没做。

  但是要追问的是,张导为何后来明知自己只是个“道具”,却泰然做个“道具”呢?拍了大半辈子电影,张艺谋不可能估摸不出来所谓“天价宣传片”的真实成本有多少,北京导演邵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片甚至十几万就可以拿下。张导动动嘴皮子都拿了250万元,而且看到后来片子“播放效果最多达到最初构想的三分之一”,他会不清楚这里面有没有猫腻?但是,张导却只是急于撇清自己,称自己很惊讶,一副“很傻很天真”的样子。张导这种只拿钱不爱惜羽毛的行为,实在有愧于自己的身份。如何才能对社会负责,正如张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确实需要“反思”。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