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3日发布《中国住房发展(2012年中)报告》,认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仍处在调控和预测的调控目标的区间,但近期呈现回暖偏离“软着陆”目标的趋势。报告预警半年后房价存在报复性反弹风险,建议取消对首套房的贷款优惠利率。(7月24日《经济参考报》)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乃刚性政策,不容置辩。从温总理常州调研表态到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短短两个月内中央就进行了9次坚决不放松房地产调控的表态。足以“彻底打消地方政府松绑的试探行为”。然而,“报告”却揭示出房价“回暖”风向抬头,并预警“房价存报复性反弹风险”。
专家“预警”果真杞人忧天?非也!“23日下午,南京市政府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房地产消费的政策”意味着9道“圣旨”拉不回地方“救市”决心。南京一月内推出51地块,其希望促进房地产消费之情急不可耐。其他城市或将如何效法将不得而知。唯一明了的是调控局势已不容乐观。
如果说“报告”对半年后房价存在报复性反弹风险的预警算是一次提醒,那么建议取消对首套房的贷款优惠利率,是否真能起到给“预热”房价“踩刹车”的效果呢?笔者以为,临时性“一刀切”的做法弊大于利,就对策而言纯属缘木求鱼,就效果而言无非隔靴搔痒。有两点足证:一、首套房的贷款优惠利率所产生的“节流效益”,比起房价的波动可谓九牛一毛。房市每遇政策壁垒,降幅往往超过1成,以一线城市50平米小户型为例,降价可节约支出近5万元。这正是“房闹”者心理失衡原因所在。故即便“锁死”贷率优惠之门,降价之窗却悄然敞开。二、中央政策趋紧,仍有地方意欲“松绑”楼市,专家此时大呼“狼要来了”,将使消费者对中央调控能力的疑虑加重,继而刺激了房价必涨的“预期恐慌”。取消优惠非但对调控数量无益,反而给商家趁乱涨价提供“浑水”。而对于刚需购房户而言,少了任何一点优惠都将增加其经济负担,也会让政府在此失信于民。综上,临时“一刀切”的决策不妥,因为政策不松并不意味着必须“一针见效”,稳扎稳打才是长久之计。
反观房市风动,为何中央义正言辞,仍有人在悄然释放“回暖”信号?一来是“救市”声音从未停止,屡与中央“唱反调”,频繁触探高层神经,以便见机行事;二来是楼市向来“王婆卖瓜”,干扰宏调政策导向,以“日光盘”、“必涨盘”等商业炒作误导消费者就范。所幸,中央有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及时辟谣澄清。但这场几波几折的“房价回归合理性”持久战形势依然万分严峻。
笔者曾发表观点,消解房价“反弹论”当首治购房者“预期恐慌”。房市如股市,购房者都希望低进高出,并让房产保值增值。而一经风吹草动,也会出现连锁反应。房市同样出现过一路昂首挺进的奇观,加之炒作与物价并进互动,以至于被游资和“炒房团”视为商机。几年前对房价“放虎归山”所造成的民生痛感,教训犹在眼前。因此,笔者执意唯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经济等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才能打赢这场“民生持久战”。
要敢下狠心,法律与行政手段并举,查处个别极端案件,尤其是“官商勾结”等腐败案件,一经查处绝不姑息;兑现问责机制,对违抗中央指令、策划“松绑”的部门及相关人员要严肃问责到底,坚决遏制官商联手炒作的势头。要依法治理和监管房地产市场主体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如依据《广告法》对“日光盘”、“增值盘”等虚假广告、欺诈行为敢于“吃螃蟹”,予以重罚,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坚决杜绝违法广告和违规炒作。要引导舆论宣传,抢占舆论阵地,让调控声音真正进入消费者的“视听范围”,对涉嫌炒作违规违纪的媒体坚决予以制裁,从源头上消除各种炒作杂音和“反弹”论调。此外,还要不断增加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与共识,让民意直通中央,让高层的决心转化成公众的信心。笔者同时建议,有关方面应合理照顾刚需用户的购房需求,除加快公租房供给外,对税收环节加以立法,以阻断投机性“资源抢占”路径,藉此释放部分市场存量,尽可能起到平抑部分房价的效果。因此,“取消首套房贷款优惠利率”措施不必作为调控武器。
诚如是,便能真正守住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地”,彻底粉碎房价的“反攻”阴谋,继而步步为营,收复“房价宏调”失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