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北京蓝天微风,阳光和煦,与此前一日的暴雨倾城,宛如两个世界。而就在一天之前,暴雨让气象部门一日五调预警等级,这是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暴雨之后,相关部门用四个“历史罕见”来形容这次突然来袭的灾难。目前北京特大暴雨已致37人死亡,7人失踪,数字更是令人震惊而沉痛。
事实上,近年来暴雨过后可以“看海”的城市数量急剧飙升,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颇有点习以为常。只是北京这场凶猛的暴雨所带来的破坏力实在惊人,房山区几个小时的暴雨就几乎下了平时全年的降水,酿成大灾难。“7·21”暴雨之初,恐怕谁也没有料到没完没了的雨水竟这般骇人。如果当初“看海”是一句玩笑话,是对城市排水系统不堪一击的无奈,那么在今天,当我们为这37条鲜活的生命逝去惋惜的同时,是不是应该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好好改良这城市里远不如地表光鲜亮丽的地下城?
诚然,每次暴雨来袭,天灾是主要原因,没有这种短时强降雨,也不可能冲刷出这城市脆弱的底子。但是探究根本原因,还是泵站设施设计能力不足、地下排水系统能力差、雨量远远超过了设计的排水能力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当下之中国已成为各大城市普遍的沉疴,少有的不怕水淹的城市,也都源自于年代久远的“福荫”。赣州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位于城市之下的福寿沟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以北京而言,紫禁城亦是一个无论经受多大风雨,地面水永不淤积的成功典型。
尽管广州仍未遇到这样骇人的暴雨,但“落大雨、水浸街……”却是广州人人熟知的歌谣。目前广州市区85%的地区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此前广州的水浸街整治过程中,水务系统按照普通地区2年一遇的标准,重点地区是5年一遇的标准进行排水能力升级,相对几十年一遇的突袭暴雨而言实在微不足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市空间拥挤,中心城区在现有浅层排水系统改造困难极大,这也是这些年排水改造不见显著效果的关键原因。近几次强降水,一些传统“黑点”貌似经受住了打击,暨南大学也不再是威尼斯分校,但是这也只是相关部门提早启动了强排水措施的效果,把这里的水抽到别处去了而已,却未能从根本上治理内涝。
最近,广州探索治理城市内涝和雨水利用倒是有了新思路,就是利用深层地下空间建设“深层隧道”,广州城区一旦下雨,雨水就将集中到“深隧”之中,彻底告别“水浸街”的历史;而一旦干旱,“深隧”之中的雨水就将回到地表,作为河涌调水补水,城市绿化浇水之用。尽管方案仍在初步论证阶段,工程造价也必将不菲,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但至少给了整治内涝一个希望。面对越来越频繁的突如其来的暴雨,我们实在无法安之若素,也不能坐以待毙,在历史欠账已然巨大的今天,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我们只能还得一点是一点。只是步伐还得加快,对“深隧”可行性的论证更要深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耗费巨资,但也同样是一个等不起的工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