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天灾亦需要无尽的反思

2012年07月24日 07:28   来源:红网   宋鹏伟

  截至7月22日17时,北京已有37人因暴雨死亡,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7月22日人民网)

  这的确是场天灾,61年来的最大暴雨突然袭来,一座城市经受的考验无疑是空前的。面对灾难,人们只能去承受,却无法轻言胜利,因为所有的伤亡在理论上都可以避免,任何借口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人类的历史就是抗争天灾的历史。天灾也许不可避免,但灾难降临后的损伤大小却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预警到预案,从国家机器的运转到普通百姓的互助,人为因素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灾难的破坏力。从这个角度上说,天灾不是回避反思的理由,而恰是检验和反思一座城市抵抗能力的最佳时机。

  这里是中国的首都,几乎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这场灾难发生在其他城市,其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加令人震惊。因此,这种反思应当是集体的、全面的和深刻的:长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理念是否让老旧的地下管网为城市排水埋下隐患;由于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城市是否对暴雨产生的内涝缺乏警惕;预警、预案是否因过于粗糙而降低了抗灾工作的效率……

  真正的反思,必然伴随着责任的厘清和过失的追究。每到灾后,类似的“不和谐”因素总是随之而来:北京市气象局负责人称,之所以暴雨前未能给市民发送预警短信,是因为存在技术障碍,然而很快就招致电信运营商的否认,称毫无技术问题;暴雨过后,不少车因进水而熄火“趴窝”,次日却被交通协管员贴上罚单,北京市副市长表示,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暴雨来临时,被困在车内的丁先生最后时刻向妻子打电话求救,妻子称打电话报警总是占线,最终导致打不开车门的丁先生遇难……

  灾难让人们看到,即使是平日看似微不足道的丁点儿疏忽,关键时刻都可能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与那些深刻的教训相比,普通人在雨中热心互助的场景令人感动,尤其是每个站在井盖旁提醒路人的环卫工人,几乎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滂沱的街道,驱散着人们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只是,对于人性美的歌颂无法代替即时的彻底反思,有关部门必须让公众看到,哪些不幸是原本可以挽回的,哪些改变又会让我们今后不会承受类似的伤害,谁来监督工作的改进,又是否有人会对此负责?

  这不是第一次暴雨造成的天灾,明年也未必不会有62年一遇的暴雨,在付出下一次代价之前,有关部门必须以令人信服的进步换取公众的谅解。面对灾难,人们永远不会满意,因此反思也永远没有尽头,这既是责任和义务,更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包容态度。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