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来水”应学习“瓶装水”好榜样

2012年07月17日 07:22   来源:红网   李辉

  据《楚天金报》7月16日报道,夏季是瓶装水热销的季节。不过记者逛市场发现,由于竞争激烈,现在各大瓶装水品牌的价位越来越分化,最低价位又跌回1元以下。如,在湖北武汉一些超市里,康师傅550毫升的矿泉水售价已低至8角。

  这段时间,人们听到的消息,都是自来水价格还要涨,冷不防传出瓶装水价格下跌的消息,这对人们是一个刺激——垄断之下不断涨价的自来水,跟市场化之下逐渐降价的瓶装水相比,谁的价格才是更真实、更准确反映价格规律的?

  大约20年前,瓶装水刚出现时,比汽油的价格还要贵。当时的90号汽油不到2元一升,而略微超过半升的小瓶纯净水,价格也接近2元一瓶。可是,在汽油价格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也就是自来水不断喊亏连续涨价的时间段里,瓶装水的价格是不断下降的。这很奇怪,因为自来水成本上涨的那些所谓理由,瓶装水同样也要面对,比如人工、取水、净化、运输等成本的增加。但从结果来看,不断降价的瓶装水企业活得好好的,没见大面积倒闭;相反不断涨价的自来水公司,即使有政府财政补贴,即使有政府投入搞饮水工程,至今却仍在哀嚎“再不涨价就活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奇怪”的价格走势不是瓶装水,而是自来水;“奇怪”的根源不是水本身,而是生产水的企业。

  就在上月,新华社报道了水价成本的“猫腻”,像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曾把“超标吃喝费”也计入自来水的成本中,且管网漏损率高达14%(自报结果为更高的15.74%),这些所谓的成本,在瓶装水企业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竞争,只有垄断,那么,瓶装水企业不敢出现的断供现象,自来水企业不在乎;瓶装水企业极力规避的质量问题,自来水企业不在意;瓶装水企业注重的打造好口碑,自来水企业则哪怕被市民骂死都不害怕……更别说,瓶装水企业会通过降价,争取赢得消费者,而自来水公司仗着自己独一根管子拉到市民家里,反过来把自己的诸多问题,都归咎于水价太低的原因,然后没商量地要求涨价让市民多多掏钱。

  自来水供应,为何就不能走瓶装水那条市场化道路?瓶装水约20年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已经证明了,市场化供水并不会出现无序竞争一片混乱、水质下降祸害民众、价格失控被人操纵、供应短缺影响稳定的现象。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自来水供应走的就是市场化路子,也没见人家的喝水用水问题出了哪些不可收拾的大乱子。反倒是我们垄断下的水企,戴着公用事业的帽子,在“服务”民众的时候常常把民众惹恼。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我国现在的水价改革还不到位,将继续推动上浮。可是,瓶装水的价格,为何它不用“推动”,就会自行“到位”呢?多从管理是否得当找原因,才是破解水价是否适当的正途。如果放开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自来水企业必定会向瓶装水企业好好学习——首先要学的就是尊重消费者,狂傲欺凌那是自寻死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