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靠什么来保障

2012年07月13日 07:20   来源:京华时报    乔子鲲

  尽管幸福是个性化的感受,但追求幸福却是全体性的共识与行动;尽管提升幸福指数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想描绘,但保障人民追求幸福、过得幸福、享受幸福却有现实路径。

  幸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儿,多与主观感受有关,什么都有了仍然感觉不幸福的大有人在。现在有不少城市以提升幸福指数为发展目标,把幸福指数具体化、指标化,似乎实现了人们就幸福了。很为这些城市担心,如果到时居民仍然感觉不幸福怎么办?

  事实上,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取决于其愿望与欲望的实现程度。如果总是把愿望定得过高,欲望过多,好不容易实现了,又可能产生新的愿望和欲望,这样的人幸福感就会很稀缺。相反,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知足常乐,同时把幸福感变成追求幸福过程的一种享受,这样的人幸福感就会很强烈。在这个意义上,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感。

  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富裕家庭产生这样那样的纠葛,活得很累。一些贫寒家庭,小日子过得蛮温馨。一些忙碌奔波的人,懂得停下脚步,在夏夜约三五好友,饮酒谈天,不能说就没有一点惬意的幸福。另一些安逸闲适惯了的人,突然给自己定下新的奋斗目标,然后为着这个目标不遗余力,这种找到自我与新生的感觉也必定就是敲门而来的幸福。

  幸福的感受是模糊的,不幸福的感受却是具体的;幸福的感受来自于个体,不幸福的感受往往来自群体。因而,尽管幸福是个性化的感受,但追求幸福却是全体性的共识与行动;尽管提升幸福指数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想描绘,但保障人民追求幸福、过得幸福、享受幸福却有现实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不幸福的感受有的来自于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物与事。当群众共同感觉不幸福时,消解群众的这种不幸福感受就是政府的责任。尽管减少群众的不幸福感受,未必能让群众享受幸福,却能为群众追求幸福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一般来说,人们的这种不幸福感受,往往与生活中的忧虑和烦恼相关。上不了好学校、看病不方便、生不起病、工作很累但收入低、房价太高买不起等等,俱是人们的忧烦之源,其实就是民生诸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不再在这些问题上忧烦,或减少这些忧烦,群众不幸福感受的因素就减少了,人们追求幸福就少了阻力和障碍,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就会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