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行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的第一阶段,几乎各个经济体的银行业净息差都无一例外是收窄的。对于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的银行体系,在利率市场化面前的表现将非常脆弱。
从我国上市银行看,2011年利息净收入在全部营业收入中占78.5%,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18.4%,其他收入占3.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也将不可避免地被显著压缩——而前次利率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其实也是力图压缩银行利润,需要银行尽快以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来缓冲净息差下降的影响。
在绝大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先行经济体中,利率市场化之前都是实施分业监管体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很多经济体的银行业机构大批倒闭,美国等地的经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但是,有一个经济体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是一开始即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德国。该国利率市场化后,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倒闭现象也有所增加,但数量要比其他经济体少得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综合化经营所形成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有利于银行业较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差收窄的冲击。正因为如此,加大转型力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早已成为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高管的共识。
资料显示,在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账户服务费,约在15%至20%之间。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居民对银行的收费相当敏感,存款账户难以借此产生更多收入。
占比第二高的是信托,约在10%至15%之间。而在我国,银行若不借助于信托公司,自身是无法独立完成信托业务的。
占比第三高的,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是资产证券化净收益,约在10%左右。而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占比第四高的是交易账户的所得和收费,约在5%至10%左右。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金融产品的交易都不够发达,由此导致银行重投资、轻交易,市场不活跃和避险工具的缺乏也造成银行客户缺乏避险动力,代客交易尚未形成气候。
占比第五高的是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等业务费用和佣金,占比约在5%左右。与国内银行仅仅能够做些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承销分销相比,美国的银行业务可覆盖包括债券、股票等在内的所有金融市场,仅在债券市场的业务规模就远比在股票市场的大得多,债券品种也比国内丰富得多。
占比第六高的是贷款转让净收入,占比约为5%。而目前我国监管部门规定贷款必须整体转让,由此使得交易的达成只能依靠偶然。
实际上,纵观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的变化,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变化与其金融市场的深化密切相关。在1951年至1971年这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稳定在15%至20%之间,与目前我国国内水平相当接近。出现重大变化是在1971年,自那时开始到1999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经历了一个总体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在美国金融发展史上,这30年恰逢美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深化时期。金融市场的扩展,为美国银行业获得利差之外的收入来源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业从现在就应该开始协调推进综合化经营,并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