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牢牢把握历史新机遇

2012年07月06日 08: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方家喜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扑面而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可谓逐潮而动,恰逢其时。

  世界近代史表明,每次危机都孕育着一场科技和产业的变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世界经济的根本症结:科技和实体经济创新滞后,已难以支撑虚拟经济乃至经济整体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叠,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融合;它既是一次工业革命,又是一个新经济模式,将对全球发展理念、经济运行、产业组织、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一个多月来,本报持续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报道。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端地国家,往往是制度、技术、环境等多方面的创新之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必然使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牌经济大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领先近半个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第一次机遇错失后,中国被列强工业革命下的坚船利炮打垮;第二次机遇中抓住了尾巴,中国进入世界产业链的末端。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诸多内外不平衡的因素,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技术层次呈现低端化;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严重,发展的成本逐步提升。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的旧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根本手段。

  与机遇结伴而来的必然是挑战。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危机以来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试图抢占工业革命制高点。另一方面,我们的制度构建、人才储备、技术攻关等仍然不适应新技术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全球制造中心,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竞争力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在新兴领域中,由于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迎头赶上的难度很大。

  历史将证明,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孕育形成,必然要有制度、技术和人才的充分准备。我们需要有更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着眼于把握历史机遇,不断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创设我国参与工业革命的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

  要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在科技体制上进行持续创新,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要改革和调整相关教育制度,培养新工业革命所需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要培育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普及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创新教育,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对创新创业失败的宽容度;要转变政府角色,支持企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东非旅游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2年06月14日
  • ·直入美国中国油企将迎新机遇    2012年06月04日
  • ·绿色增长孕育新机遇    2012年04月20日
  • ·江苏恒润化工寻觅到的机遇    2012年03月2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