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的“两副面孔”

2012年07月06日 07: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冲

  开市场经济先河的广州,也开始限制买车了。

  为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广州将限制新车数量。根据该汽车限购政策,在为期一年的试行期内,广州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每月1万辆。

  新加坡《联合早报》观察到了消费者在大限到来之前加班加点买车的情景:大批广州消费者6月30日夜间排队购车,争取在新政实施前抓住最后机会,汽车经销商也纷纷将营业时间延长。广州一家汽车销售店表示,仅3个小时之内,他们就卖出了50多辆车,几乎等于过去一个多月的销量。

  限制汽车消费,是地方政府在治堵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这一措施究竟对治堵能起到多大作用?舆论有不少争议。

  《联合早报》报道说,北京自去年开始推行一系列治堵措施,限购只是其中之一,但不少北京市民并不认为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据报道,北京市交通委去年开展的网民调查中,有78.33%的人认为,北京去年上半年的交通拥堵并未缓解。另一方面,低中签率的摇号限购举措,令不少有意购车的市民怨声载道,一些业内人士也对此表示不满。

  专家认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才是治理城市拥堵的根本,而限购车辆只是暂时延后了购车需求,一旦停止限购,或将产生更多问题。

  靠限制,无法解决问题,这早已被无数案例所证实。比如说,限制购房这么久,可一些城市的房价还是涨了。6月,中国的平均房价在下降9个月后首次上涨。

  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了一些海内外专家。里昂证券房地产分析师王艳认为,住房市场已经触底。她表示,库存到第三季度可能达到最高水平,房价到第四季度将温和上涨5%。大华继显经济学家张帆称,中央政府两年多前推出房地产紧缩政策以来,尽管住房价格有所下降,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主要城市的房价仍过高。政府放松部分紧缩措施尤其是住房限购令的可能性不大。他表示,放松购房限制会导致房价快速大幅反弹,造成政府最初的房地产紧缩措施失效。

  一方面限购,一方面刺激内需,这还真让人琢磨不透。

  《日本经济新闻》刊发该报编委吉田忠则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的消费有“两副面孔”。一是地区的扩大。中国的城镇化率去年刚达五成,城市建设今后还将推进,出现新城市必然导致消费市场扩大,开拓销路是关键。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趋于成熟,即使日本的顶级商品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出口至中国也无法胜出,企业有必要重新制定应对中国成熟市场的战略。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70%靠政府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只占30%,而在西方国家,至少50%的经济增长靠消费拉动。中国老百姓为什么不肯消费?这个问题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子女教育、医疗、养老让中国人必须手头有大量的存款,才可以稍微安心。

  一名年轻的中国工人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安享退休生活呢?网上一个病毒一样扩散的帖子说,得314万元。如此沉重的负担和对未来的担忧,导致当下不敢消费。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看到,中国幽灵般逼近的养老金危机。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要存下足够养老钱,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中国正上演‘庞氏骗局’———我们用年轻人提供的资金支付上一辈的开销。当年轻人退休时,就没钱留给他们了。这是很危险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