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

2012年07月02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沈小根

  育人成才,是社会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期待。但判断大学生是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我们希望已经踏入或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也能够常常反躬自问:成才之前,我成人了吗

             

  上周,不少地区高考陆续发榜,这意味着梦想中的大学,离苦读十余载的学子越来越近。而就是在上周,“云南某校大学生将废弃空瓶挂窗外戏弄拾荒儿”的新闻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不论是无心之失,还是一时幼稚之举,都反映出这位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缺乏同情心。有网友评论,“他吊起的是空瓶,跌落的却是他的‘空心’”。

  一句“空心”,直指大学生。如果主角不是大学生,事件大概不会引发如此争议。正因为大学生是承载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家才会质疑:如果他们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缺失,又谈何社会担当?事件激起的义愤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水准的担忧。虽然这只是个案,但依旧值得我们反思: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才能跟得上脚步?

  其实,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始,近些年来高校更加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失德事件屡见报端:研究生暴打老父、大学生校园虐猫、戏弄拾荒儿……虽然都是极端个案,但也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水准与社会期待间的落差。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是其在生活、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并内化为精神理念的综合表现。学生教育离不开学校,学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与高校教育有关,也和家庭、社会氛围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年年高考后都会涌现“状元热”,孩子上名校,家长连带被追访“成功”经验,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学好各科知识技能、在现行评价体系中获得“高分”成了不少学校、家长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地树立道德观和价值观。

  育人成才,是社会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期待。但判断大学生是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因此,我们需要家长、学校真正转变观念,形成“育人先育德”的思想,让学生即便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至少也能平凡善良;我们也需要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加大对失德的抨击力度,加强对美德的激励措施。我们希望已经踏入或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也能够常常反躬自问:成才之前,我成人了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