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银发经济是“生意”,更需“心意”。无论是提供有形的产品,还是提供无形的服务,都需要相关从业者具备一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心,保持对老年人的尊重和耐心,以更加牢固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用心的服务,持续推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拓展了银发经济的潜力。据估计,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顺应人口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满足老年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保持国内消费需求持续扩容提质的需要。
产业根植于市场,有需求就有市场。银发经济由社会老龄人口的各项生活需求所驱动。发展银发经济,主要从老年人四个方面的需求着手:一是满足老年人的康养需求,通过提供康养产品或服务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二是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便的“闹心事”,通过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就近集中服务,让老年人不用再为生活琐事忧心。三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乐”。四是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通过提供更多心理服务和产品,减少老年人心灵的孤独感、消沉感、苦闷感,呵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跨城养老”发展仍需更多“加分项”
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