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银发经济,要坚持问题导向,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进之势。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要重点解决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急难愁盼问题,还要重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继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之后,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这些既是对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的贯彻落实,也释放出加快建设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明确信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这意味着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今后10年,每年还将有超过2000万的新增老年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家事上升为国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这也为各地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遵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做强养老金融 助力银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