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运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升至19.8%。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近几年,我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银发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养老金融。一方面,头部金融机构受托管理、主动管理的养老资金规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不同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当前,第一支柱基本健全,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第三支柱仍是短板。在笔者看来,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发力,才能实现消费者、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多方共赢。
金融机构应从三个维度着手,加速推进养老金融发展。
其一,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产品基本覆盖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而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第三支柱。整体来看,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短板:创新不足(同质化);个别创新型产品叫好不叫座;税收优惠力度难以打动消费者;部分产品条款冗长、晦涩难懂;缺乏流动性等。因此,一方面,金融机构仍需对症下药,找到消费者痛点,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仍需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养老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