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治理高价彩礼,基层是主阵地,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都不可缺位。只有法治保障和群众自治两种力量相向而行、同频共振,才能促成文明婚俗新风落地生根。让婚姻始于爱,需要男女双方真诚付出,用心交往;让彩礼归于礼,则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高价彩礼,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不时就会撩动人们的神经。“五一”假期来临,不少新人举办婚礼,彩礼问题又成为了舆论场中的热点。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深深地融入了国人生活当中。民间送彩礼的风俗古已有之,先秦典籍《仪礼》中就有关于“纳征”的记载,是“婚姻六礼”之一。彩礼通常是男方以与女方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而给付的财物,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然而,这些年来,部分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高价彩礼之风愈演愈烈,让彩礼被严重异化为敛财和攀比的工具,给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
彩礼多寡,看似小事家事,却是影响社会风气、涉及基层治理的大事。虽然原来的婚姻法和现在的民法典都明文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高价彩礼现象的长期存在,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法治建设还是移风易俗,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五次提出相关要求,彰显了治理的决心。近年来,从职能部门制定指导意见、开展专项治理,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出台司法解释,再到各地推进婚俗改革、强化村规民约,应当说,治理高价彩礼的多方合力已经形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彩礼婚俗应回归“礼”性
依法治理“高价彩礼” 推进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