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人们的双手、智慧与汗水,始终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多方合力,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一位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劳动者,都是最闪亮的主角。而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抚今追昔,我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奋斗的价值。1949年,全国就业人数只有1.8亿,2023年,增加到7.4亿。从分配就业到双向选择,再到在创业天地里自由奔跑,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劳动成就了光荣与梦想。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国经济发展才一次次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不变。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日前的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给出答案。数据显示,今年共表彰农民工172人,占18.2%,比重再创新高;各单位积极推荐了货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一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典型,占今年奖章对象的4.1%。
岗位无大小,奋发皆有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从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走进公众视野,这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社会尊重劳动、致敬劳动者的有力表达。可以说,今天的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只要你肯学肯干肯钻研,哪怕平凡,也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人生的赛道上出彩。
当然,劳动和创造离不开制度呵护。揆诸现实,我国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结构性人才缺口,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就将达到近3000万人;另外,新就业形态欠账不少,社保覆盖率低、劳动关系模糊等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备受诟病的“隐形加班”,近日,“5000块钱的工资46个工作群”这一话题引发热议,折射出个别用人单位加班制度有待规范。
其实,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源来看,劳动与休息并不矛盾,都是人生的必需,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着眼未来,伴随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工作”的定义将变得更加丰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会越来越多元。依靠劳动开创美好未来,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加公正、友好的工作机会,让更多的“小镇做题家”成长为“青年实干家”。唤起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奋斗激情,才能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创造辉煌、不断向前迈进。
近年来,从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再到今年“两高”报告中首次出现“隐形加班”“离线休息权”等提法,政策措施不断为劳动者“撑腰”。对劳动者来说,也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主动拥抱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带来的“风口”,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人们的双手、智慧与汗水,始终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多方合力,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沐浴劳动的荣光,致敬奋斗的你我
劳动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