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高度文化自觉,客观上也要求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伟大合力。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创建的基层大讲堂,在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枢纽、阵地、引擎的功效,影响日益广泛。
赋予基层大讲堂以学习型内蕴,使之成为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枢纽
基层大讲堂,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基层党组织具体实施的,以专兼职宣讲队伍宣讲为主要手段,以服务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基本职能,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学习型”方式。
创建基层大讲堂,是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基础阵地的迫切需要。在社会思潮多元纷呈的情况下,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和宣传文化阵地的任务十分迫切。从基层组织建设现状看,存在着学习阵地薄弱、学习资源缺乏、学习载体有限、学习组织合力不足等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建迷信和信教群众在一些地方有所增加,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有所蔓延,科学理论普及呈现的“上热下冷”状况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大讲堂作为各级党组织面向基层设立的学习载体,它解决了基层缺乏稳定学习阵地的难题,沟通了各级组织学习资源优势互补共享的渠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基层大讲堂,是立足内蒙古实际发挥“学习型”功能的客观选择。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既有与全国一样同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共性背景,又面临着境内外敌对势力重点渗透和地广人稀、民族众多、服务半径大、工作成本高的特殊区情。由此决定了各级党组织既承担着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职责,又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同时需要建立一种像“乌兰牧骑”式的既稳定又流动的学习组织机制。基层大讲堂正是适应内蒙古区情创建的学习载体,是适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宣传工作重心下移,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产物。
赋予基层大讲堂以创新型品质,使之成为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阵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挑战,破解“不适应”和“不符合”的新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党的学习能力,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创建基层大讲堂,旨在整合各级党组织的学习资源,构建有利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机互动的机制,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
创新理念,实现基层大讲堂由“下基层”向“驻基层”的转变。基层大讲堂建设以“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为理念,旨在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让最基层的群众也能够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内蒙古提出了重心下移、夯实基础的目标要求,并大力实施基层大讲堂建设工程。经过四年的持续努力,全区建立起各类基层讲堂6000多所,形成了面向基层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形式多样、广为覆盖、多级联动、相互配套的五级讲堂体系,使学习阵地直接延伸到农村、牧区、社区、企业、学校,成为实实在在驻扎在基层群众之中的学习平台。
创新内容,实现基层大讲堂由“单纯讲授”向“综合服务”转变。基层大讲堂以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文化为己任,努力满足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既坚持主题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又突出实用性,通过专家“配菜”、群众“点菜”的方式,积极拓展民族文化、科学技术、生产技能、法律道德、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既强调理论武装,又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基层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基层大讲堂,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创新路径,实现基层大讲堂由“个人讲”向“团队讲”转变。基层大讲堂建设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发展团队合力为抓手,在发挥党校、院校、讲师团等专职宣讲员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宣讲志愿者、兼职宣讲员,广泛吸引各行各业政治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有宣讲能力的专家、领导、典型模范、文化人才等加入宣讲队伍,使专职宣讲队伍、兼职宣讲队伍、业余联合宣讲队伍构成的宣讲队伍逐步发展到2万人以上,并呈现出以优秀宣讲员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团队宣讲态势。人才聚集的基层大讲堂,成为基层群众广泛参与涉猎知识的社会大学。
创新机制,实现基层大讲堂由“时段性宣讲”向“常态化宣讲”转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全民持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全员性、常态化系统工程。基层大讲堂建设以系统建立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创新重点,不断增加学习“外加力”,激活学习“原动力”。在基层大讲堂建设系统的创新过程中,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组织部、财政厅等20个单位通过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大讲堂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示范讲堂工程,建立讲堂标准和宣讲制度,编写《基层大讲堂建设指南》丛书,持续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评比表彰会等举措,对基层大讲堂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予以有力的指导和推进,使之成为有稳定场所、有规范名称、有组织机构、有宣讲队伍、有管理制度、有活动计划、有活动档案、有工作总结、有考核激励的科学有序运行的常规性活动。系统规范的基层大讲堂,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日常学习的重要基地。
赋予基层大讲堂以先导型使命,使之成为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引擎
学习型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基层大讲堂正是适应这一根本目标的崭新的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的启示性意义在于通过以讲兴学、以讲促学、以讲固学,使学习者获得“提升与超越”。
以讲兴学,打造学习机会、学习条件、学习支持的平台。构建持续学习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其目标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学习模式。基层大讲堂采取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主导下的社会化的合作模式,实施了“一体多翼”的发展讲堂计划,联合有关部门搭建了“北疆讲坛”、“空中讲堂”、“博园讲坛”、“道德讲堂”、“院士大讲堂”、“社科讲堂”、“科普讲堂”等面向大众的学习平台,在各大媒体都开辟了基层大讲堂专题专栏,直接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宣讲范围和服务对象不同,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都建立了综合讲堂、专题讲堂和网络讲堂,将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以及各乡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都纳入到学习宣讲范畴,从而形成分层次、相关联、全覆盖的基层宣讲阵地,营造了人人都要学习、时时都能学习、处处都可学习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了常态化的大学习的新格局。
以讲促学,形成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动力。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要求促进各类社会组织的“学习化”。基层大讲堂采取固定课堂与流动讲堂、名家讲堂与百姓讲堂、身边讲堂与网络讲堂相结合等形式,从宣讲需求、宣讲载体、讲授形式、宣讲效果等各个环节入手,创新宣讲形式,变少数人讲为多数人讲,变少数人接受学习为多数人共同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各地满足各族群众不同需求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牧歌园讲堂”、“音德尔讲堂”、“电视大讲堂”、“文化大院”、“在线学习”,以及读书会、座谈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流动展板等形式,使基层群众“愿意听、喜欢看、记得牢、用得上”。正是由于基层大讲堂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感染和带动了基层群众学习,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以讲固学,完善重在实效、重在持久的长效机制。基层大讲堂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与机制,其建设重在实效、重在持久。基层大讲堂建设始终坚持“先进引领、三个面向”的导向,把理论政策普及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落实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基层大讲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完善长效机制,保证了讲堂建设的有效运行。自治区党委、政府20个有关单位联合下文,形成合力共建基层大讲堂的组织机制。目前,全区各级党组织将基层大讲堂建设列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形成了层层抓、层层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层层建立了基层大讲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围绕“广覆盖、强规范、增实效”的目标,采取巡回检查、驻点指导、总结交流等方式深入督导,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保障了基层大讲堂规范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基层大讲堂作为内蒙古的一种学习品牌,在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和基础性作用。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