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审计出的问题谁来监督整改

2012年06月29日 07:50   来源:长江日报   肖擎

  前天,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照例引起了一些关注。

  从报告内容看,有不少亮点。但更为关注的是,审计出来的问题一如既往的触目惊心:发改委未按程序下达投资计划468.37亿元,近30亿元保障房资金被截留或挪用,人口计生委等违规收费2.07亿元,安居工程近30亿元资金被截留挪用,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亿元福利。

  审计报告刚向社会公开的时候,人们欣喜于新鲜变化,现在公众看重的,是处理和问责。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也有查处,甚至还有官员因此被送进监狱,但普遍来看,审计的后续过程和公众的要求和期待有差距。

  财政问题极为重大。严格说来,每一笔钱从哪来,用到什么地方,如果出了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怎么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要向人民交代。以前,整改结果也向社会公示,但公示的只是整改了的,谁没有改,谁改得不彻底,没有详细说明。今年关于审计报告的说明里,被挪用和滞留资金有的全部追回或拨付,但这仍然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各部门、各单位依法认真整改上年审计查出的问题”,所指当然不是所有被查出问题的部门。

  不能怪审计部门。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讲,审计部门要“守土有责”,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守什么土、有什么责,都是有限度的,守土可能意味着不要越界,有责可能意味着不要超越职责。国家审计虽然是一种国家权力,但它没有主导处理的法定职权,往往掣肘过多。

  新《审计法》说得很清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国家规定,审计部门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现在人们知道,这些规定在现实执行中往往变得非常单薄,缺乏效力。

  即使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加以整改,很多损失也已经造成了。这就是说,我们谈审计,不是把它当成金钥匙,审计是财政收支的一个监督途径,是制约权力的一种方式。背后更核心的问题其实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置,实现对预算的动态监控,对预算事前的审查和批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以及违规后的纠错和问责机制。

  审计制度是一项国家制度。一个部门的权责有限,但作为一项国家制度,最终是向人民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连依托国家制度审查出来的触目惊心的问题,都不能有效治理,肃清弊病,整改不能收实效,这不只影响人们对一个部门功能的评价,更会影响社会信心:财政问题是不是一个重大问题,权力能不能被管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