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水皆污有河皆黑”,富庶的意义何在

2012年06月26日 09:35   来源:中国网   

  珠三角有两个闻名遐迩的“专业镇”——新塘和谷饶。一个是占全国产量60%以上的牛仔服装之乡,另一个则是一年能生产两亿件胸罩的地方。这两个纺织重镇在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困扰。据了解,在这些富庶地区,农民变身老板,GDP增长迅速,但是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巨大。在新塘和谷饶,有水皆污、有河皆黑已是不争的事实。(6月25日《中国环境报》)

  面对质疑,污染企业不仅不反思问题、整改排污,反而声称“反正河水早已经黑了,处理和不处理没有什么区别!”企业超标排污还强词夺理,岂不是严重漠视环境安全?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商言商,企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声,为超标排污辩护,动机并不难理解。如果说污染企业利润血管里缺乏道德血液的话,环保、水务等职能部门对“有水皆污、有河皆黑”的污染现实麻木不仁、束手无策,比“有水皆污、有河皆黑”本身更可怕。

  虽说控制污染源、治理河流湖泊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配合行动,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需要多部门形成治理合力,单靠环保部门、水务部门的战斗解决污水问题勉为其难。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环保部门、水务部门可以规避责任,放弃监管,听任当地水质变黑、污水横流,民众承受环境污染之害。

  环保部门奈何不了污染企业,水务部门管不了污水问题,难道老百姓只能在发黑发臭的污水中生存、繁衍?靠牺牲环境与人的健康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的意义体现在哪里?难道我们“穷得只剩下钱”吗?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到太湖蓝藻事件,从阳宗海水体污染到盐城水污染事件,水污染的教训已经够多了。每一次水污染事件都令人警醒。痛定思痛,地方政府还能躺在靠牺牲环境换来的GDP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吗?如此之多的水污染教训与“富庶地区经济越发达水越黑”的残酷现实,能警醒只管经济富庶不管污水横流的相关部门吗?笔者担心的是,相对于意义被无限夸大的GDP指标来说,生活环境、民众健康再重要,也没有GDP重要;污染问题再严重,也没有GDP上不去严重。但是,我们是否需要不断重演水污染事件与铅中毒、镉中毒悲剧来刺激政府的环保神经呢?

  所以,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语境与“富庶地区有水皆污、有河皆黑”的发展困惑,单纯责备环保部门失职、水务部门不给力,有失公允。相对于庞大的政绩需要而言,要让污染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就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机制,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可以考虑把“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遏制住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

  如果政府畸形的污染政绩观不改变,如果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权利地位不独立,处处受权力掣肘,恐怕污染企业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仅环境污染事件会成为新闻“牛皮癣”,我们也走不出“有水皆污、有河皆黑”的发展困境。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爱心GDP” 展示城市软实力    2012年06月21日
  • ·“爱心GDP” 展示城市软实力    2012年06月21日
  • ·越南2013年GDP增长目标定为6-6.5%    2012年06月2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