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让农民工讨薪难没完没了

2012年06月22日 08:11   来源:郑州晚报   □晚报评论员 闵良臣

  新华网6月21日消息:记者从内蒙古鄂托克旗公安局了解到,6月19日,当地一施工企业人员开车撞向讨薪(农)民工,致一人死亡。公安机关认定这是一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不用说,这肯定是“个案”,但毕竟是由农民工讨薪引起。一提农民工讨薪,就觉得不是滋味。让可怜的农民工兄弟们讨薪一年,我们理解;讨薪两年,我们也理解;讨薪三年,我们还理解,甚至就是讨薪四年五年,一想到中国这个社会大呀,问题复杂呀,因此我们不能不理解。可又总觉得我们不能就这么让农民工一直讨薪下去,没完没了吧。

  从报纸上出现第一例农民工讨薪的报道至今,谁能说得清农民工讨薪有多少年了——至少不止十年八年了吧?正如有网友在上面这则新闻报道后面跟帖所质问的那样:“为什么屡屡发生欠薪事件?难道政府有关部门就束手无策了吗?非要闹出人命才处理!”

  说句有些人很不爱听的话,一个社会,特别是一座城市,如果连农民工讨薪难这种事都一直解决不了,你让农民工如何去爱这个社会去爱你这座城市?须知一个农民工讨薪难,受影响的绝不止他一人。他的妻小、他的父母,因他干活拿不到工钱都会受影响,甚至交不上孩子的学费,甚至还会“挨饿受冻”。也就是说,一位农民工拿不到工钱,就有可能影响到“一群人”对社会对城市的“不满”。这难道还不重要、还不可怕吗?

  现在估计不少人都有一种感觉,这就是一边是政府提倡“和谐社会”,一边是我们社会中好像“不满”或叫“有情绪”的人越来越多,可殊不知单单让农民工讨薪难,就等于在“造就”一群又一群“不满分子”哦。

  我们不是提倡“和谐社会”吗?让农民工因干活拿不到工钱而对城市对社会心生不满,这讲的是哪门子“和谐社会”?为要一点工钱,甚至要赔上自己的性命,这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说,我们再也不要把拖欠农民工工钱的问题仅看做“劳工纠纷”,看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免”会发生的丑恶现象。不!我们应该把它提到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凡拖欠农民工工钱就是在破坏社会和谐;哪个地方有拖欠农民工工钱现象,哪个地方就是在破坏社会和谐。

  这则短评顾不上去说那些拖欠农民工工钱的包工头、开发商,乃至某些有建设工程的国企“老赖”,我只想问有责任管好这件事的政府相关部门:你们天天在干什么?!我们不是常听到有那么一句什么人或什么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请问:像农民工讨薪难,甚至难到要跳楼、要求拜古人范仲淹,难到被别人追着打、被别人开车撞,而且一“难”就是多少年,如此这般,还能说你们没有责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