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题雷同”背后的“风险配置”失衡

2012年06月21日 10:04   来源:中国网   

  6月17日,陕西米脂县举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考生发现,该次考试的100道题目,竟然全部出自一本名为《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书籍。该参考书是陕西省直及地市、县事业单位考试专用教材。此次考试被质疑“有重大泄题和作弊的嫌疑”。(6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老实说,考试题目与复习用的参考书中习题偶有重合,是可以接受的小概率事件。因为,现在很多选拔考试,都采用标准化的命题模式,题目的内容及形态其实多“换汤不换药”。而由于是从题库中,随即抽取,更是会使“压中”的情况增多。

  然而,再怎么“偶合”,堂堂县政府的事业单位招考,竟然100道题都是从参考资料中“抠来的”,完全雷同,也太过出人意料,让人匪夷所思了。撇开其他不谈,“出题照抄”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平日里人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录取阶段的公平问题,对“萝卜招聘”“因内向落第”等深恶痛绝。实质上,公平应体现在命题、监考、面试等一系列的流程之中。“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一个节点出了细小的纰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如多米诺骨牌般导致连环雪崩。

  选拔考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风险配置及规避风险的博弈过程。“风险”不仅在于考试本身的难度,考生要为之付出机会成本,它还包括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通畅便捷与否。正常情况下,假如不考虑考生个人能力、勤勉程度的强弱,“风险”应该是均衡地分布于每个人身上的。也就是说,考试的组织者,要尽量保证“风险因子”不因“意外或偶然”出现分布上的悬殊。

  显然,正常情况下,作为整个招考过程中的“起始一环”,命题就要扮演这种“公平阀”的作用。为保证“题目内容”对所有考生都具有大致同等的“不可知性”,命题过程应是秘密的,题目本身也应尽量原创。就算有“不可避免的雷同”,也要确保比例足够低。

  但米脂县“100道题目全抄自一本书”的粗率做法,无疑扭曲了“公平阀”的风险配置,使得天平严重失衡。那些“碰巧”或“因消息灵通”事先就抱定那本教辅的考生,自然一下子没了“负担”,考试亦不过是心领神会而已;而那些不幸“买错书”的人,就只能独饮“竭力应对”的身心俱疲苦果。

  且由于,对此种“试题的密集分布”,并没有官方先见之明的“昭告天下”,让所有考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稀里糊涂的“敷衍命题”,使得“考试风险”都集中在一个低洼地带,没买那本教材的考生都成了这种“洼地效应”的受害者,他们本该享有的机会均等难免“大打折扣”,是吃了一个“哑巴亏”。

  目前并不确知米脂县“以其昏昏”的命题有何内情。然,不管是因为偷懒而草率“照搬”,不加验视,还是刻意为之,以让部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的“文抄公”做法,已经挫伤了该次选拔考试的内在公平,对于那些“买错了书”的考生权益也构成了间接的伤害。因“题目重合”而蒙受了不公之冤的考生,理应得到权利上的救济和补偿,而官方权威招聘闪出这般“雷同笑话”,确需要从源头细节上来一次“查遗补漏”。毕竟,考生利益无小事,命题做到“不偏不倚”,不应成为一种奢求。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