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腐败涉及诸多因素,只有找对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最近,深圳卫生系统刮起反腐风暴,剑指医疗机构行政管理人员在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犯罪。该市已有市、区两级13家医院的16名管理人员,被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长、7名科室负责人。
这一大面积腐败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和深思,一些人士将其归因于“90%的经费医院自筹”,认为医生收红包还“只是小头,大头在药品和设备的流通环节,比如医院要进什么药品、设备,一些关键部位的人员便趁机收回扣、捞油水”。大面积腐败与医院自筹经费当然有紧密关系,但把后者归为前者的终极原因,既不利于医疗系统反腐,也不利于新医改推进。
其实,单就经费自筹来说,如果制度设计科学、规范、严密,其实是能防止大面积腐败发生的。要说腐败的源头,主要还是失灵的制度——没有好的制度护佑,就相当于钱物置公共地带,顺手牵羊也没人管。
从现实看,恰恰是“以药养医”制度导致的医药不分、寻租方便、监管困难等问题,使一些地方的医疗系统的大面积腐败成为可能。从全国到一些地方推行的新医改,有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从解决这些制度问题切入,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防范医疗领域的大面积腐败。当务之急,就是打破“以药养医”局面。
前不久,北京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力图全面打破以药养医体制。具体举措包括,在有关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取消15%的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同时增加医事服务费,在医保定额支付医保患者每人次40元的基础上,每次普通门诊2元、副主任医师20元、主任医师40元、知名专家门诊60元。
应当说,这样的制度设计,远远优于先前的制度,原因就在于它理顺了医疗关系,同时切断了以药养医的筹集经费机制,凸显了医术价值,通过医事服务费来进行经费合理自筹。如果朝着这样的目标,继续推进医改,把“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完善好,使药房与医院彻底分开,医院只管看病开处方,那么,医院和有关人员就失去了可以寻租和牟利的途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医院经费主要靠自筹的思路,其实依然没变,只不过在筹集经费的路径上做了调整。把以往医院靠卖药、医生靠收红包、开大处方等获取经费和利益的方式,变成了靠医疗技术价值获取经费。这样改革虽还说不上完善,更并非最理想,但对于反腐败的贡献则在于,把附着在“以药养医”制度上的腐败利益输送链给切断了。
在一些地方医院,医疗设备、药品、耗材中都附着某种腐败利益的输送,大面积腐败往往与此相关。仅以药品为例,那些出厂价才几块钱的药,到了终端医院销售时往往翻了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倍,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腐败利益输送,最后也就层层推高了药价。如果从根本上切断这个链条,腐败如何发生?
医疗系统腐败涉及诸多因素,只有找对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尽快破除“以药养医”,转为“以技养医”,并适当加大财政投入,多管齐下,应该有信心遏制住医药腐败。
(责任编辑:武晓娟)